摘要:开展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热点。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着重对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教育;旅游资源;建设管理
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以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而与自然相和谐,生态旅游主张当代人享受旅游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还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而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旅游者能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国家旅游局就曾把1999年规定为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
一、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的市场不成熟。首先,我国国内旅游市场需求还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虽然大多数旅游者都向往自然、希望回归自然,但自然保护意识却不强,而且追求娱乐是其主要的目的。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为了迎合这种需求从而在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大力开发各种度假娱乐设施,再加之目前环境技术手段和监测的缺乏,对环境造成损害在所难免。其次,从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来看,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较差。在一般历史文化景区,乱涂乱画、践踏草坪、乱扔垃圾的恶习尚难以完全杜绝,要求其在生态旅游区主动保护生态,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条件下,更是难上加难。
2.生态旅游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欠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真正生态旅游活动的完成有赖于无数个把环境保护纳入战略目标的企业的支持。而目前,在我国现有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下,企业经营成果完全是以经济收益来衡量的,这就与生态旅游的多重目标产生了本质上的冲突。在绝大多数的其他企业尚未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成果的衡量也不考虑企业经营的环境收益时,独独要求从事生态旅游经营的企业,把环境目标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生态旅游区的企业如果在经营中不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势必会出现大肆招徕客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弊病。
3.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用“经济”的眼光指挥一切。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短期政绩,在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的情况下,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直接导致山体滑坡,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甚至是濒临绝种物种的消失。这都是以牺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代价的不当开发模式,重开发而轻保护,使自然生态、文化生态遭到空前破坏。
4.开发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经济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开发队伍要专业化,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时,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也不可缺少。但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较短,现在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显然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基础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没有权利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或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二、强化生态旅游建设的具体措施
1.地方政府要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我国在生态旅游的规划和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地方政府要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旅游相关实体当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营造浓厚的保护和发展当地生态旅游的氛围。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从正确思想和观念的培育入手,而不能仅仅是对行为的约束和惩罚。首先,应该增强当地居民对当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从长远的观点和战略的角度来审视自身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增强自觉性和自信心。其次,应培养旅游者文明健康的旅游方式。旅游之前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第三,从旅游开发和经营者角度来看,旅游从业者要提高认识。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最能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
2.加强环境立法。保护必须立法,没有法就难以有效地保护。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更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
3.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外围建设。
4.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管理和服务人才。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缺乏适宜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生态旅游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需要那些懂得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既熟悉旅游业运行规律和机制,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
总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也曾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这种旅游形式在未来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专科部
参考文献:
[1]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2:24-25.
[2]钟林生,赵士洞,向宝惠.生态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