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装纺织、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中一直居于首位,机电产品仅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的20%左右,在开放型经济中这种贸易结构与黑龙江省的工业基础及拥有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是不相协调的。黑龙江省在绿色农产品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但在品质和规模上都还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打造特色产品、扩大自主品牌效应,是黑龙江省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产业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自2001年起,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加快,平均增速一直高达30%以上,2006年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贸易总额突破百亿美元的省份。从地域上看,东北亚地区(主要是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在黑龙江省进出口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从出口构成上看,黑龙江的出口主要由三个大类组成:一是服装纺织、鞋类,二是机电产品,三是农产品。从战略角度上看,黑龙江省要保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一、方兴未艾的绿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品牌效应
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粮食、果菜、畜牧产品产量都很丰富。相对于东北亚的日本和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黑龙江省的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的农业优势。
黑龙江省是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发展最快的省份,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生产总量及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目前,黑龙江省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38个,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就达到81个(国家级35个,省级46个)。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推动了绿色食品加工业迅速发展。据统计,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1999年的5.4%,提高到2005年的17.2%,成为继石化、装备制造、医药、能源和森工之后的黑龙江省第六大产业。至2005年年末,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经济总量已占全国的38%,基地面积和产品总量稳居全国第一位,产值亿元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有25家。全省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已发展到14大类1300多个品种。2006年底,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1054个。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米业集团、北大荒麦业集团、"九三"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和哈啤、新三星、嘉峰、珍珠山等企业已进入省级龙头企业或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闻名全国的绿色食品品牌有五常大米、北大荒大米、宁安响水大米、庆安精洁米;完达山龙丹、金星、绿乐尔四大乳制品;新三星啤酒、哈啤;黑森牌、绿山川牌山特产品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省 2000~2010 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末,全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1500个,生产总量3000万吨,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7000万亩,有机食品种植面积600万亩,实现种、养业绿色食品生产总量3800万吨,实现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1150亿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追溯与预警系统,主要绿色、有机农产品达到国际标准,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工业的国际化,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试范区,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出口量达到140万吨以上,出口额10亿美元以上。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和品种齐全的成熟市场。今后要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扩大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向绿色食品强省迈进。
二、出口总额占据第一位的轻纺产品——立足特色产品,打造自主品牌
从2001至2007年的数据看,服装及衣着附件一直处于黑龙江省第一位出口商品的位置,与鞋类、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构成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类别产品构成黑龙江省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2001-2005年间,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46.58%、43.22%、49.13%、51.07% 和52.45%。2006年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分别出口26.3亿美元、10.2亿美元和4.3亿美,占黑龙江省出口总额的48.34%。
从东北三省对比中也能够看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黑龙江省出口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东北三省纺织品出口99.8亿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5个百分点,占东北三省出口商品比重的19.4%,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比重的5.8%。其中,辽宁省出口3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的10.85%;吉林省出口6.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比重的17.36%;黑龙江省出口58.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的47.3%。
近几年,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迅猛发展,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纺织服装仍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在纺织品中黑龙江省的优势在亚麻产品,其亚麻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80%左右,是我国重要的亚麻生产基地。2002年黑龙江省亚麻合计出口74807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6%,是排在服装、鞋、电站设备、自动数据处理零件、内燃机车之后的黑龙江省第六大出口骨干商品。在“九五”以前,黑龙江亚麻集团占全国比重50%以上,但是,目前亚麻集团占全国比重下降至不足30%,亚麻出口后劲不足,已经落后于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在麻织物出口省市中黑龙江省的地位与实力已落后于浙江、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很少有中国的品牌,出口服装大多依赖进口商市场网络与品牌,没有独立的营销网络。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工业的廉价劳动力及各种优惠政策。对于黑龙江面言,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基本上是贸易公司,而非生产企业或集团。近三年来,黑龙江省累计对俄出口轻纺产品120.3亿美元,而农副产品和机电产品只有14.8亿美元和22.5亿美元。
三、快速增长的机电产品——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转移而外商投资的大量涌入,贸易优势类型经历了两次转换,第一次是1986年以后由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取代了初级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产品类别;第二次是1995年以后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取代了轻纺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产品类别。黑龙江省的贸易模式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逻辑,但是机电产品还没有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主导产品。
我国两次贸易出口商品类型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改革开放后的两大规模的外商投资。第一次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外商主要来源是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在玩具、鞋类、纺织、塑料、电子等行业,其产品多用于出口。第二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西方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地进驻我国,大量投资集中在微电子、汽车制造业、家用电器业、通讯设备业等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黑龙江省没有进入前两次世界产业转移的大潮之列,在产业与贸易的关联上没有形成相互推动的良性互动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化能力较弱,产业集群效果不明显,导致传统出口结构长期占主导地位。
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黑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自2004年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态,当年机电产品出口4.8亿美元,增长了81%,2005年达到8.5亿美元,增长了77.2%,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9%,比重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列出口商品类别的第二位,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电器电子产品、运输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2006和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更上一层楼,分别为17.3和22.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0.49%和18.09%。汽车产业成为推动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2007年汽车出口3.6万辆2.8亿美元,出口额增长1.3倍。
据中国机电商会统计,200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7014.5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占比为57.6%。同年,辽宁省的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41.1%。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