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几个问题

2008-12-18 08:02郑可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泰戈尔卡夫卡外国

郑可菜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共选了16位作家的作品,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有7部,另9部或是某文学流派的宗师,或是世界级的大师、泰斗的精品。这些选文都代表思想、审美和语言艺术的巅峰。教这些课文直如入精神圣地,让灵魂接受洗礼。

主编曹文轩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①。既是教科书,“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②。作为教科书,还在于它的准确、典范,遗憾的是如此教材仍然出现存在硬伤等不足之处。

一、标点失误

[例一]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例二]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

这二例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都出现了一个不该有的错误。“外国小说,语言具有欧美化特点,这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为尊重原文,也情有可原,但我们绝不能牺牲中国的语言规范”。③例一中三句画线部分作为引述完整的话语,三个逗号皆应用句号。例二是表达完整意思的选择问句,只需在句末用一个问号。教材中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教材思想价值固然重要,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教材无疑也应具有典范性作用,才能切合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的语文才能诠释为“语言文学”。

另外,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而教材中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属不该。

二、版本选择

[例一] 泰戈尔《素芭》(结尾)

《素芭》(倪培耕译,《泰戈尔小说选:摩哈摩耶》,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素芭》(冰心译,《泰戈尔作品集(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素芭》(董友忱译,《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例二] 卡夫卡《骑桶者》(开头)

《骑桶者》(孙坤荣译,《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铁桶骑士》(叶廷芳译,《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煤全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冷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儿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

在外国文学的欣赏中,译者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为他隐藏在文字的背后,以至于被大多数读者所忽视,而且几乎所有有关阅读对话的教学研究都没有提到这个角色。事实上译者以桥梁般的作用加入解读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着读者理解。因为译作是译者在重复被译者的思想,也是译者与被译者的对话,里面自然离不开译者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外国小说的解读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挣扎和词语锤炼是个很重要的咀嚼内容。

对例一中倪培耕的翻译有两种理解。一是,“这次”就是指素芭出嫁之事,“会说话的姑娘”即指素芭。素芭虽哑,但她有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她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哑巴,而是一个会说话的聪明姑娘。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理解是,“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而另娶了新娘,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两种理解各成一说,但我们从冰心和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的翻译中可以确切地得出结论:“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显然第二种理解是尊重原著的。当然,读者如果了解泰戈尔在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创作意图,就会知道《素芭》通过哑女的遭遇表现对人性的漠视,结尾要突出悲剧的力量,即可知道第一种译文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原著文本的“误读”。

叶廷芳是翻译卡夫卡著作的权威专家。他文句简洁明净,却总能抓住卡夫卡小说的节奏和神韵。例二中叶廷芳翻译的文句将煤桶、煤铲、炉子、房间、窗子、树木、霜、冷风、天空组成一幅纯粹的静物画,没有用多余的文字来增加句子的重量,但是在炉子与冷气、房间与冷风、呼救与抵挡的冲突中我们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冲撞力,卡夫卡以此对社会的黑暗残酷进行了有力的讽喻。叶氏译文非常切近卡夫卡的语言风格——不加矫饰的自然,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孙坤荣的翻译虽然也突出了炉子与房间不再构成温暖的凄冷景象,但句法不规整,语言张力不够。

翻译亦如演奏,杰出的演奏家和一般的演奏家差别较大,语言之精妙处,自在毫发之间。外国小说一旦作为教材,就应当选择最优秀的翻译版本。

三、术语设置

[例一] 速度控制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前。故事实际发生时间的长短与小说的篇幅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小说叙事往往在故事的关键段落流连,而对无关紧要的段落忽略不计。这不均匀的速度,正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例二] 叙述腔调(“讲述”与“显示”)

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自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逐渐向“显示”靠拢。小说变得越来越“客观”,作者的意图也越来越含蓄、收敛。

这二例是“延展话题”的内容,编者说:“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④确实,“话题”为小说阅读提供具体的分析角度和思路,但就教学实际效果来看,无小说欣赏基础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论、术语的“认知”相当困难。钱理群论鲁迅作品的教学时说:“不考虑中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把鲁迅作品讲得极复杂,烦琐而难懂,令人见而生畏。”⑤类于小说写作理论教程的《外国小说欣赏》也犯下类似“令人见而生畏”的错误。

就这二例而言,学生不解为什么理解起来容易的“详略”偏要说成“速度控制”,“人称”偏要说成“叙述腔调”的“讲述”与“显示”…… 若纠缠于这些名词术语,小说质的特征无从把握,阅读快感、创意的阅读将无从产生,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是把文学作品的教学分成两方面: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优秀的创作方法。编排的本意是“把难以操控的文学作品的教与学变得很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但这些话题则是从小说创作、小说批评的价值尺度设置的,许多话题牵涉的理论问题很深入,属于创作论范畴。16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要从一篇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入手,要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很难以将“基本话题”、“延展话题”与文本结合。一个话题如何统领两篇小说教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而,面对这样“开放型的教材”,教师应该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灵活地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

————————

注释:

①④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林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③胡杨林:《〈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几点困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

⑤钱理群:《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中学]

猜你喜欢
泰戈尔卡夫卡外国
十二点钟
《卡夫卡传》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外国公益广告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