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基本成就和发展目标

2008-12-16 09:2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中州学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健全完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摘 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市场经济运行对于体制建设的要求,一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便于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以利于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这是两个互为依托的体系建设,是中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基本成就和今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具体工作目标。

关键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6—0001—07

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1]这就是说,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对于体制建设的要求,一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便于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这两个互为依托的体系建设,既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又是中国今后继续改革开放的具体工作目标。

一、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为更有效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30年之后,仍需进一步放开政府对价格的管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的导引作用,注重发展各类自由贸易的商品市场,着重发展资本、房地产、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通过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发展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现代市场体系的价格机制

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是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改革30年后的今天,根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需要加快市场化步伐,积极理顺价格关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现在,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但少数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仍然存在,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还不健全。今后深化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调顺少数由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快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平抑市场价格。

生产资料市场的完善是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保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给和价格稳定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稳定的基本前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的价格形成必须是市场化的。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改革的深化,就是建立规范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依靠体制的完善保持价格的合理与稳定。①

2.现代市场体系的资本市场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成就之一是恢复建立了股票市场。今后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必须更进一步地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使这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建设能够达到国际通行的规范水平。

企业债券市场也是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十一五”期间,国家应积极扩大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

国债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作为一种信用工具,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是政府筹集的资金用来进行经济建设投资的,同时也是供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使用的。过去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的国债发行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即财政部门的国债主要发给了居民个人,很少向商业性金融机构发行。在这样的国债市场中,中央银行无法规范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无法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买卖国债。因此,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必须改变以往的国债市场运行机制,让财政部门直接面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国债。只有这样,中国宏观金融调控的焦点才能像其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落实在国债市场上,中国的中央银行才能规范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完善货币政策运作调控手段。

改革30年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银行的上市、资本市场的股权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等,都显示国家大力改革金融业的决心。在国家对借贷市场的宏观调控中,重要的并不是调整利率和准备金率,而是要将银行业推向国际惯例的轨道上去,要将借贷市场的运作与国际市场的融资方式接轨。

中国的产权交易市场,最初是由交易国有企业的产权起步的,所以一直是由政府部门组建事业单位操作的。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长期徘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产权交易市场不仅为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提供服务,而且还面向全社会发挥市场交易作用,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保险市场的发达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就是要将一大部分社会保障的任务推向保险市场,而不是由政府统包下来。因此,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中,中国需要像其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积极发展企业与居民个人的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再保险,促使各类保险市场在今后时期内获得长足的发展。

3.现代市场体系的劳动力市场

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是中国经济转轨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劳动力充裕是发展经济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未来的市场建设中,需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作为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要广开就业门路,发展多种就业形式,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就业结构,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实现地区间的有序流动,更多地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

未来的中国,将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应与国民经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一方面,劳动力来源于城镇;另一方面,劳动力来源于农村。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的供给主要来自农村,[2]来自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中,需要有全局性的考虑,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要再区分城镇劳动力市场和农村进城人口就业市场,这样一来,受益的将是整个国民经济,减少的是歧视性就业产生的劳动关系紊乱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利于中国基础性市场建设的规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的当家人都必须接受市场的外部性约束,即企业家市场的约束。对于大多数受聘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实际上他们是来自企业家市场的,不管这个市场是规范还是不规范,他们在企业能够站住脚,就是在企业家市场能够站住脚,能够在企业站住脚的人,才能在市场上有出路。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要有企业家市场,必须要有企业家市场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约束。猎头市场就是一种类型的企业家市场,就目前来看,猎头市场已经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产生了相当大的约束力,几乎可以左右一部分人的企业家生涯。除此之外,还要有更多的企业家市场存在形式,还需要更加规范地发展企业家市场,要让这一市场的参与者得到进出自如的生存保障。

4.现代市场体系的期货市场

现阶段,商品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加大,金融资本对商品市场的投资需求日益增加,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正积极介入商品期货市场。随着期货市场的不断创新和投资主体的扩大,商品期货市场的功能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以往,我们只注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基础性功能,而对商品期货所具有的金融属性不够重视。事实上,作为衍生工具的商品期货本身就是金融领域的高端市场。②目前,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还是很有限的。今后商品期货市场的建设,需要兼顾基础的培育和金融资本进入的作用。

建立商品期货市场的目的就是要为发达的商品社会化大生产服务,起到稳定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如果无视这一基本的市场作用,将商品期货市场完全搞成资本的赌博场所,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中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应吸取历史上期货市场发生危机的教训,踏踏实实地打好市场基础。但要明确的是,商品市场的发展是在前的,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是在后的,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能够推动商品市场发展,却不能替代商品市场的发展。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是商品市场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保障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商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上。在今后的市场建设中,需要使更多的商品种类进入到商品期货市场之中,比如钢铁、煤炭、石油、化肥等工业品需要有期货保值的要求,其价格的发现对生产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资本在商品期货市场的运作不同于在证券期货市场的运作。在慎重开放金融衍生品期货市场的前提下,金融资本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应得到全力的支持,这是商品期货市场能够起到全局性的功能作用的必备条件。此外,金融领域需要高度重视对于商品期货市场的投入以及运作技巧,以利于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商品生产企业只能做交易商品的套期保值,不能做类似金融资本的市场运作。

5.积极应用和发展电子商务

要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这是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平台上,创建市场能够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凭借信息化的网络技术发展,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率先发展了电子商务,这是与传统的商务往来截然不同的商务运作模式。在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大批从事电子商务的现代派经商者。他们开创了依靠电子技术进行市场交易的商务新时代。电子商务极大地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效率,扩展了市场交易的范围和对象。现在,凡是电子信息能够达到的地方,都是电子商务发展潜在的市场。进入21世纪,银行卡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最为普及的运用方式。持有银行卡可以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往来支付的空前便利,同时也大大减少银行系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现代的市场就是电子商务将充分发展的市场,电子商务为现代的市场交易创造了最有效率的工作环境。不过,银行卡之类的电子商务方式的安全性还有待于提高,防范高科技犯罪的任务很艰巨。③在更大的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存在和扩展有力地促进了各个国家的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的发展,使整个世界的国际贸易获得了巨大的支撑力量。

相比其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从总体上是滞后的,但是,就个别地区个别行业来讲,也有走在世界前列的。其中,浙江金华的义乌小商品交易市场最为典型。在国内,很多人都知道义乌小商品交易市场繁荣昌盛,货物种类繁多,价格相当便宜,但却不知道这里是中国开展电子商务的发祥地,这里有一个非常发达的、销售网络连接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电子商务市场。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除银行系统外,电子商务还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中和文件中,而义乌的电子商务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实用阶段,整个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交易已经完全电子商务化了。可以说,义乌的成功,有艰苦创业的成功,更有电子商务的成功。

6.标本兼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市场创造良好环境的治本之策。当前,必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无论是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应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目标,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为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从信贷征信起步,系统地组织商业银行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截至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已为全国5.5亿多自然人和1100多万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征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基础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记录了企业和个人与金融机构的借贷及在其他领域的信用信息。该数据库立足金融部门,服务全社会;立足全国,服务地方。④

从根本上说,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这有赖于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促使企业和个人守信用的制度保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是全社会的信用基础。这些年来,失信问题的存在,信用服务体系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信用淡漠,或是说不重视。这是因为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没有跟上社会转型的需要,在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信用方面,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要求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必须对此有突破性的认识,要从消除转型期社会思想出现的某些混乱做起,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坚守信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就治本而言,在思想理论的宣传教育方面,决不能宣扬金钱至上的观念,不能有意无意地推崇损人利己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以防扭曲社会伦理,或将社会美德作为社会道德要求,误导民众。今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健全,一定要以实现了根本性转换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思想理论推进为基本前提。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在改革开放30年后,为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逐步形成和完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要求是:国家已规划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是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调节国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完善规划体制的工作基础是完善统计体制,健全国民经济运行监测体系,依此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进程中,需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国家规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相互配合下,不断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1.完善宏观规划体制的基本要求

国家宏观规划以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基础,总体上是指导性的规划。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设中,完善宏观规划体制要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把重点放到中长期规划上,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运用。[3]为此,还要发挥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完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

国家宏观规划工作的任务,是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宏观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搞好经济预测,规划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国土整治和重点建设。国家的宏观规划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在现时代,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国家宏观规划的制定需要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对国民经济结构做出自觉的调整部署,从而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突出体现国家规划工作的超前性和预见性。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科学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规划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列为六大规划原则之一;在其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⑤落实这项任务,并不是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完全实现的,对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十一五”规划任务的落实中,必须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既定要求。

“十一五”规划要求: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中,是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的,若不从现在起高度重视起来,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尽快对各类战略矿产资源实施国家管制并建立战略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机制,是一个关乎我国国家安全及长久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⑥还有环境问题,2007年5月太湖蓝藻的爆发,更说明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因此,对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是国家规划必须长期关注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的。

国家的宏观规划是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一定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国家规划中,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真解决诸多的有关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包括医疗保障、教育、住房建设、社会救济、养老、公共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社会民生问题。这些问题是现代国家管理必须承担的大事,是国家规划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其原则就是: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⑦

2.有效发挥公共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

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是建立在将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分税制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改革,必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健全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切实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深化税制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信用体制,在宏观上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有效调节社会分配的作用。

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能纳入预算的都要纳入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对或有负债的有效监控。改进和规范复式预算制度。建立政府公共预算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

对于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彻底解决的。而今后更重要的工作是根据公共财政建设的需要编制好国家预算以及做好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2007年,国家安排了500亿元设立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这样做,对于更加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保持中央预算的稳定性和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是完全必要的。这个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使用要纳入预算管理,接受全国人大监督。⑧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卓元学部委员指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各级国资委要收所属国有企业的利润,可以减少公司的储蓄,这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抑制投资过热。中国的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这几年储蓄率占GDP比重高达40%以上,而在储蓄总额中,公司储蓄占了很大一部分,有人估计比居民储蓄还多。公司储蓄中,国有企业(公司)的储蓄比重很大。公司储蓄额大,往往用于投资,扩大生产经营。这几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达30%,其中大部分钱是自筹的(包括留利、折旧等),并不是主要靠建行贷款(有一份报告说,企业投资来自银行的中介投资和证券市场的投资,最近几年为占25%,近年更降到19%),原因也在于公司储蓄很高。今后,建立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企业利润要上交国资委。如果这笔钱能拿出一部分充作改革成本和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则将有利于抑制投资增速过快,也有利于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⑨因此,在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健全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之中,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是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举措之一。

建设公共财政体制,必须切实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管。“一是就财政收入而言,建立公平和效率兼顾、以公平促进效率的税收结构体系,合理控制税收负担、科学安排税收结构,不断提高税收质量;确定合理的政府债务水平,制定合理的国债负担率、偿债能力,降低债务依存度,提高对债务的预测和准备能力;合理规范其他收入,降低微观行为主体的支出负担。二是就财政支出而言,确定合理的支出结构,对支出方向进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加强财政支出的预算管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性支出。”⑩

猜你喜欢
健全完善
关于健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思考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