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的历史性巨变

2008-12-16 09:28刘道兴吴海峰陈明星
中州学刊 2008年6期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改革开放

刘道兴 吴海峰 陈明星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动摇,从一个曾经长期缺粮的省份,转变为中国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粮食转化加工业大省,形成了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破解了“工业化往往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普遍性难题。系统梳理河南农业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河南农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基本经验,对于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好地用改革开放的思路推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河南农业;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6—0031—06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坚持把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粮带畜、种养相促,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实现了从缺粮大省到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现代化路子。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回顾总结河南农业30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对于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嬗变:农业发展实现大跨越

回顾河南从改革开放前全国出名的缺粮省份转变为如今的中国第一粮食产量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业大省的发展过程,每前进一步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每上一个台阶都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30年,河南农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吃粮短缺问题不再困扰河南(1978—1983年)

河南,这一承载着中华文明发祥地厚重文化的中原大省,自南宋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越来越落后,甚至长期成为贫穷、落后、灾荒的代名词。1949年河南解放后,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但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推行,严重压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河南的粮食产量一直低迷,保证不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需要,粮食和农业始终是河南最大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赋予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加之同期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尤其是1982年起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的强力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实现了飞跃。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增长到58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占有量提高到767斤,尽管当时人们主食中粗粮占的比重还比较大,但河南已经完全解决了吃粮问题,粮食产量除能养活本省人民外,还能输出省外一部分。

第二阶段: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4—1992年)

随着粮食丰收,一些地方出现了“卖粮难”及收购粮食“打白条”现象。1985年,河南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对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大部分农产品主要实行市场调节,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国家合同定购和市场流通的“双轨制”,并对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进行了调整,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也为农村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各地在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以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积极发展林果生产。另外,河南根据本省农副产品和秸秆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确定了稳定猪禽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殖业的指导方针,促使养殖结构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化。畜、禽、渔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刺激了粮食稳定增产,促进了以粮带畜、种养互动,使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良性循环。1991—1992年,国家改革粮食供销体制,实现了购销同价,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为了推进粮食市场化,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三年后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正式推出小麦、玉米、绿豆等粮食期货交易,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期货批发价格的历史。“郑州价格”的产生,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第三阶段: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1993—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1994年、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促进河南粮食产量又创新高,粮食产量先后迈上700亿斤、800亿斤两个台阶,到1999年,粮食产量创纪录达到851亿斤。但由于农产品原字号多,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卖粮难”、财政补贴库存压力增大等问题,加上畜禽、油料、蔬菜等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销售不畅,导致农业效益持续下滑。针对这种状况,河南果断作出了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竞争优势、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的重大抉择。河南省委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制定了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通过对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的培育,把千家万户小农带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既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又促进以“公司+农户”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此后,河南省委进一步强调“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2001年,河南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两个基地”的重大战略,要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并且列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八大举措之首。河南积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呈现出互动互促的良好态势。

第四阶段:打造国人“大粮仓大厨房”(2003—2008年)

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有力地推动了河南粮食大幅度增产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5年,河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仅被免除了粮食生产上的税收和各种提留负担,而且得到了财政多方面的补贴。同年启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全面支持。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和涉农企业的积极性,为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006年5月,河南省委进一步明确提出,河南不仅要成为国人的“大粮仓”,而且要成为国人的“大厨房”。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从而在发展理念、目标要求等层面确立了农业至高至重的位置和工农并举的指导原则。

上述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经济发展。2007年,河南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五经济大省。全省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分别跃居全国第五位和第四位,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河南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得到确立。与此同时,河南的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斤大关,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如今,河南用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每年向省外输出300亿斤左右的商品原粮及粮食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河南食品工业连续8年实现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232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450万吨和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河南已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畜牧养殖大省和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生产的面粉、挂面、速冻食品、方便面、味精等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冠军”,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创造的利税双双跃居全国第二,其中利润占到了全国食品工业利润的10%以上。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饼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河南作为国人“大粮仓大厨房”的地位和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基本经验:创新农业大省现代化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了耕地面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农业基础逐步加强,创新了农业大省现代化模式,其内涵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农业获得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

河南从缺粮大省转变为第一产粮大省和第一食品工业大省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不断解放思想,在于始终坚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彻底突破极左、僵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束缚和制约。河南曾经是“人民公社”的发源地,“左”的思想、盲目崇拜大集体的意识在河南影响较深。在长期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主导的过程中,河南也确实出现了刘庄村、南街村、竹林村等先进典型,但也有人以此为依据,怀疑在农村推行家庭承包制的正确性。河南省委、省政府不断排除各方面干扰,坚定不移推行和维护农村家庭承包制,坚持这一符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本制度不动摇,对个别村庄确实有条件、有基础搞集体经济为主的,也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和选择。这就从大局上稳定了农业和农村,为农业不断增产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

确保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不是要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不是要把农民困在农村。30年来,河南坚持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观察和处理农村问题,用开放的观念思考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矛盾。比如,当粮食丰收出现“卖粮难”,粮食价格出现下滑势头时,为防止“谷贱伤农”,河南坚决落实国家用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政策,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库建设,使河南成为全国第一粮食储备能力大省。省财政每年拿出20多亿元作为粮食收购和保存的补贴基金。近年来,河南每年都用高于市场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创造了“托市”收购经验,用市场经济办法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再如,随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在农村就业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河南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到沿海地区去、到国外去。政府积极开展对农民工免费的“阳光培训”,改善城市对待农民工的政策和环境,到2007年,全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到1974万人,成为全国第一劳务输出大省。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同时,河南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合理流转农业用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注重引导农户之间互帮互助,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形成耕地、播种、管理、收割等方面的社会化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为大型农机具跨地区作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从而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的背景下粮食和农业连创高产的新路子。

(二)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注重粮食增产与实现工农互动相结合,是农业大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尤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农业地位容易被削弱的情况下,强化这种意识十分必要。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不仅要解决本省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把握时代特点,找准本省定位,在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条件下加快工业化步伐,走出了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农业大省的工业化必须立足农业,围绕“农”字做足工业文章。只有依据省情选择主导产业,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农业“长入”工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涉农工业,才能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实现农业的新突破和更大发展。多年来,河南将食品工业作为六大优势产业之首来抓,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走出了一条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河南漯河,当地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而双汇带动的养殖农户更是超过10万户。在河南信阳,近几年形成了被称为世界鸭王的“华英集团”,带动养鸭农户达15000户,每年养鸭超过8000万只,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三)坚持调动农民积极性与激发粮食大县活力相结合,是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的较快发展,是因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市场导向的改革等,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决策和物质利益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农民税费负担过重,粮食生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致使2000年前后河南粮食产量一度出现下跌势头。最近几年来,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在河南都得到了很好贯彻,2004年后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2005年取消农业税,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农民越来越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连年迈上新台阶。尤其是在免除农业税之后,财政开始对农民进行种粮直补,怎样保证财政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每一个农户手里,河南创造了由省财政“一竿子插到底”对准每个农户的“阳光补贴”模式。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对农业补贴必须做到“一分钱不能少,一户不能漏掉,一天不能耽误”,使农民得到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农村政策的公信力。近两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连超千亿斤,从深层次上看,正是由于“政策好”改变了农民对土地和种粮的态度。事实说明,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农民心里有庄稼,粮食和农业才能丰收。

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同时也要以激发粮食主产县的积极性为前提。只有把产粮大县的种粮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才能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以前,产粮大县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从农业和粮食上获得的收益却很低,种粮大县一般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些年来,河南在壮大县域经济过程中,加大了对农业县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了对产粮大县的补助和奖励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事实表明,农业强县与工业强县并不矛盾,巩固粮食生产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并不矛盾。近年来,河南县域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四)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推动科技进步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相结合,是粮食稳定增产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坚实保障

耕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充足的耕地是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前提。而工业化的空间结果表现为企业增多和工业占地规模扩大,工业化带动的城镇化也必然带来用地需求增加,这就产生了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寻求工业扩张、城镇扩大、基本建设与农田保护之间的合理平衡点,是粮食稳定增产、工农业协调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河南坚决落实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各县乡村都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边界,立碑明确。全省上下坚持科学用地、集约用地,推进工业布局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的耕地占用。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从新增建设用地中“抠”地、从存量建设用地中“盘”地、从严管严查中“挖”地、从土地整理中“增”地、从多层标准化厂房中“节”地。通过集约利用土地、清理盘活闲置土地、整治空心村和砖瓦窑场等多种途径挖潜土地资源,河南已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1999年以来,全省建设占用耕地168.67万亩,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179.1万亩,占补相抵净增耕地10.43万亩,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几年来,国家明确了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战略目标,河南更加感到确保中原大地良田安全的历史责任,开始探索既不占用耕地又能大力发展工业的新路子,郑州、洛阳、焦作、济源等地出现了开发整理浅山丘岭、乱石滩地发展工业的新鲜经验。

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的情况下,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多年来,河南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力度,把“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作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业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的水平。河南省政府积极为农业科研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加快粮食优良品种繁育,先后选育出了郑麦9023、豫麦34、郑单958、浚单20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新品种,其中郑麦9023已成为国产食用小麦首次出口品种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优质强筋小麦期货交易的首选品种,河南的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培育相继获得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一方面,河南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重点推广了农作物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与地力培肥、精量半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日臻完善,为河南粮食和农业的持续增产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河南的农业科技成果,还为全国的农业和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河南许多产粮大县通过引导农民繁育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如今,河南已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用种大省和供种大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和连年丰收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支持大型灌区建设和配套节水改造等机遇,先后实施了28个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3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近70%。河南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全省绿化和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不仅有效遏制了风沙,改善了环境,而且调节气候,保证风调雨顺,为粮食丰收带来了越来越好的气候条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建成小浪底水库,使黄河防洪标准提升到千年一遇。

(五)坚持面向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建设大交通、发展大农业,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努力方向

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相关产业的集聚融合,是农业和食品工业大发展的重要路径。食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是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联结点,也是农业生产价值的再延续,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重要环节,在产业链上与其他环节一起构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由于农产品和食品的物理特性,其生产组织和产品销售,要求流通和交通相配套,才能降低生产、销售和运输成本,并以规模化的生产占有大的市场份额,进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现代化程度。显然,农业和食品工业要获得大发展,必须面向大市场,必须以顺畅的大流通为条件。而大流通的发展,又以发达的交通为载体。反过来,发达的交通又催生流通的大发展,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不断壮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河南近年来着力发展大流通、培育大市场,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从而为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场需求,是农业发展的导向。河南建立的全国第一个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期货交易所,通过10多年的不断发展,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市场。河南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拓宽了粮食产销渠道,促进了粮食流通。河南利用地处中原的地理优势,加快交通事业发展,使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农村公路里程均跃居全国第一,顺畅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流动,为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畅通的经济动脉。郑州生产的水饺、汤圆、馄饨,一天之内就可以摆上北京、上海、武汉的超市货架,就是得益于便捷的交通和发达的物流。同时,大市场引导农业区域分工和农业产业高度化,河南以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核心生产区为依托,通过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带,促进了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

三、光荣使命:努力铸就农业发展新辉煌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全球能源危机加深,对粮食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而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必须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这就要求我国粮食总产量从现在的10000亿斤增加到11000亿斤,这就为河南这样的农业大省提出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是有责任的①。新时期赋予了河南新的使命:既要继续自觉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促进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又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之大势,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就要求河南必须清醒认识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和对国家民族肩负的使命,必须在发展中既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又加快工业化进程,继续坚持以农促工、以工补农,努力铸造农业新辉煌,保持工农业协调发展。

河南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就必须正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粮食增产和农产品供给扩大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大大抵消了粮价上涨和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带来的增收效应;农村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制约着粮食增产和农业持续发展等。

同时,更应看到河南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国家越来越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中央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②,意味着农业大省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二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连年增加,不断出台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扶持;三是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趋紧、价格大幅攀升,国内粮食和农产品价格也会适度提升,也将为刺激粮食和农业生产提供契机;四是目前河南农业增加值与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之比仅为1∶0.7,要达到发达国家1∶3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潜力,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面对新的阶段、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河南,要继续做大做强国人“大粮仓大厨房”、实现农业发展新跨越,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谋划粮食和农业更高层次的突破,寻求食品工业更大规模的发展。

一要积极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最近提出建设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建设核心区的战略目标,首先是要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到2020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300亿斤,同时,更要在今后发展中坚定不移地走不削弱农业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整体推进粮食核心区农田水利化,努力改善粮食生产的生态环境,加快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要加强对优势食品工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创业的扶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的扶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和建设专用原料基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完善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标准服务、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指导行业协会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促进食品工业集群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三要加大食品安全扶持力度。积极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与标准化生产相配套的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以优质专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为目标,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基地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集约经济、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四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从制度上,真正将中央把“三农”工作提高到党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创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机制,完善工农互动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强农惠农制度化、法制化。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切实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要把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三农”搞好服务和优化发展环境上,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促进农业和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①《河南日报》,2007年11月30日,第1版。

②《人民日报》,2008年1月31日,第1版。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