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处

2008-12-09 03:32陈静抒
安徽文学 2008年12期
关键词:未来旅程黑夜

陈静抒

摘要 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因其浓郁的自传式色彩一直备受关注。而本文试图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集中通过一天的白昼入夜来体现一个家庭三十年情感的时空构筑手法,浅析其蕴藏的时空意义以及作者的艺术技巧。

关键词 雾 白天 黑夜 现在 过去 未来 旅程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又译《长日入夜行》)是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通过一个家庭从白天进入夜晚的过程,家中做演员发财的父亲,出身高贵但随着父亲颠沛流离最后染上毒瘾的母亲,浑噩的大儿子,得了肺病的小儿子,这一家人一整天的对话接触,来展示这个家庭背后三十年变迁的自传式戏剧。全剧只有一天的时间展现,要在一天的剧情中反映几十年的生活,奥尼尔首先巧妙地运用了雾这样一个自然现象营造出两个世界;“雾”这一意象是奥尼尔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并且总是用来营造笼罩在人物周围的悲怆的气氛。而在这部戏剧里,雾除了视觉上笼罩人物的生存环境,更以极其外化的听觉形式——“雾角”,来提醒着人们。雾在剧中以人物对话形式明确提出,并有多达十处的描述,更不用说在舞台提示中出现的“雾”的描述了。“雾”越来越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幕启时,阳光明媚;第二幕中,雾点开始聚结;到了第三幕,雾开始浓得像一堵墙,开始让人透不过气来;最后一幕里,雾更是浓稠得要遮住一切。“雾”的变化具有层次感,逐渐增强。剧中通过外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雾的意味也变得暧昧,雾既是对现实逃避的港湾,又以这一自然现象自身无力、虚幻、飘渺的特点,暗示着这逃避是多么地无用也因此显得悲哀,而不断响起的雾角则时时把人拉回现实,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牵扯着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玛丽不断地抱怨雾角号,她曾说,“我恨的是雾角,它叫你不得安生,它总是在提醒你,警告你,把你召回现实世界来。[1]”雾作为一种氛围总是萦绕在玛丽身边,不断传来、反复出现的雾角号,以及由此带来的抱怨,“使万物都变得悲哀、绝望”。雾是玛丽对生活绝望的一个借口,她热爱雾,她说:“雾可以把你和外面那个世界完全隔开。你觉得在雾里一切都变了,什么都不再是原来那个样子了。谁也找不到谁,谁都不会来碰你了[2]”。她总是想逃避,一直企图自欺欺人,以热伤风取代肺炎的真实信息,以先发制人猜忌别人的不信任来掩盖自己再次吸毒的行为。从场景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白天,仍然是阳光晴好的,即便可能有点淡淡的薄雾,也不足以改变对天气的定义。却能够改变玛丽对世界的看法——雾是她很好的避风港,就像热伤风这个理由,或者毒品——所以不管天气真正如何,她要一再强调大雾笼罩。她已经到了沉浸在“相信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这个世界里,她的雾的世界。她吸毒,是为了忘记自己是个瘾君子的耻辱。她反复强调雾大和象征着大雾的雾角号,是为了让自己安全地活在雾的世界里。

随着这个雾的自我世界而来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概念。玛丽痛苦的真正根源在于,她是一个清醒的瘾君子,就好比,她竭力营造雾的氛围,是因为她自己心里清楚,还有一个没有雾的世界。她虽则出言讽刺,其实内心是羡慕蒂龙,“十个雾角也吵不醒你[3]。”她何尝不是希望能够不被吵醒。大家叫她忘记过去,她说“我们四个人又有谁能忘记呢?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这就是使我们大家饱受折磨的原因[4]。”在这里,涉及到奥尼尔想要反映的一个“新英格兰的爱尔兰人和新英格兰人之间的冲突[5]”。玛丽之所以备受折磨,是因为她自己对她过去的定义,使她判定自己为一个“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的人”,她认为自己背叛了自己的信仰,自己曾经的社交生活,她的状况,可能是反映了一种爱尔兰人的无根感,她对“家”的追求,她所寻找的家,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理想的家庭,更是灵魂安定,信仰有所归依之处。在无处可寻的情况下,她自我判定有罪,进行自我惩处,而这种自我惩处,又被她看成是必然的命运,从而印证“有罪”这个前提,这在时间上,构成了一个宿命的轮回与反讽。她曾说过:“我怎么能(忘记)呢?过去就是现在,对不对?它也是未来。[6]”

现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将来要变成过去;而过去本身又是无意义的,正是现在或者将来发生的事使得我们进行思考,才会在现在或将来的某一个时刻,提醒我们对过去做一个判定,从而为过去赋值;如果我们不能忘记过去,那么其实是因为眼前的状况让我们满意或者不满意,而这种对过去的肯定或者耿耿于怀,这种情绪本身,又会对我们现在的处境造成影响。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二律背反。奥尼尔思辨地借助这一个诗意的哲学意义,来构筑整出戏剧。玛丽僭越了这样一个时间规律,她在假设中先于“现在”和“未来”,而对“过去”形成了既定看法,怀着这种对于“过去”的看法,她的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她的“现在”和“未来”,造成的局面是最终恰好圆满了她对于“过去”的定义。在这种意义上,玛丽简直是个“不自觉的”自觉运用这种时间把戏的高手。

雾分割着现实与梦幻,而对于时间意义的思考又将空间分裂成好几个坐标。这些,体现在人物对话不断“改口”的矛盾心情斗争中:当他们回首过去,对彼此充满怨恨的时候,就脱口而出尖刻的话语,而看到眼前的亲人因此受伤的时候,又放眼当下和将来,充满情感。这样的“改口”在剧中四人或二人的对话间都曾屡次出现,高度集中地将亲人之间那种因为交织了太多过去并且牵连着无法分离的未来的特殊、玄妙的此时感情在戏剧场景中真实再现。围绕着这一主干,旁逸斜出的则是一个个细小的矛盾:蒂龙对于爱尔兰身份的自豪,他的早年经历养成了现在的金钱观,倒不一定是吝啬,而是对生活严重缺乏安全感带来的一种变相的攫取欲;而杰米和艾德蒙则是生活富裕起来的第一代家庭中常常出现的两个极端。杰米是典型的花花公子,他喜欢“在百老汇带浴缸的房间,买上等的威士忌的酒吧间泡上一辈子”,艾德蒙则津津乐道自己“在南美洲的海滩上,住肮脏的下等客栈,喝劣质酒”的愉快经历,虽然看上去与杰米截然相反,一个崇尚高雅一个与民同乐,其实本质上与挥金如土的杰米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物质生活的富足造成心灵上的空虚无法填补的结果,只不过各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他们之间互相有矛盾,又共同和蒂龙构成对立的矛盾,蒂龙爱玛丽,却无法用正确的方式善待她,玛丽爱儿子,却不能以独立坚强的姿态面对他们,不能给予他们适当的爱;儿子们爱父母,这种爱因为没有适当的回报而变相为一种抵抗。他们彼此都不认同对方的过去和现在,是因为他们各自的过去和现在,是由对方所带来;于是他们试图改变未来,因为他们是亲人,他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血肉模糊地牵扯在一起。他们每个人都呼喊着忘记过去——杰米说“忘掉,什么都忘掉”,蒂龙不让大家暴露艾德蒙的病情给玛丽,艾德蒙企图否认玛丽复吸的事实,玛丽一步一步走到雾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却都是在走进过去:杰米怀着对母亲的爱恋,对过往的回忆,由此而对艾德蒙产生的爱、恨和嫉妒交织的感情始终伴随着他的对话,蒂龙想善待儿子,却反复强调他们的忘恩负义;艾德蒙无法忘记大家所说的玛丽吸毒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出生以及玛丽生他是因为前一个婴孩之夭折,所以一遍一遍想要证明玛丽对自己的爱。

在这样的时空世界里,每个角色又分裂出两个人物,他们可能成为的自我和他们最终成为的自我。在雾之外,在眼前之外,他们都曾有自己美好的希冀,但最终又不得不面对眼前既定的自我。在白昼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每个人都经历着这样一个既来自他者也来自自身内心的心灵拷问。当黑夜在最后一场中终于来到的时候,母亲玛丽令人无比伤感或者更是一种庆幸地,完全退回到她一直迷失在其中的过去——中学最后一年的冬天中去;她的丈夫蒂龙和大儿子杰米则陷在使人麻木的、深感负疚的现实中;她的小儿子艾德蒙由于害上重病,正在应付一个前途未卜的局面。每个人都可以经过相似的进入过去的黑夜的旅程,在时间的回溯中,以一条清晰的脉络在读者面前展现,确定了形成他个人命运的那些事实。

这是一段漫长痛苦的旅程,他们在寻找的是未来,是过去,是自我,也是对方。也因此,标题是进入黑夜的旅程,而不是从黑夜进入白天曙光的旅程,奥尼尔描写了一个艰辛苦难的生活,这应该是他在暮年对人生意义的一个终极思考。赫尔曼·黑塞曾说过,“所谓爱,它并不是为我们的幸福所存在的东西,它是要让我们明白,在痛苦和坚忍中爱是怎样顽强地生存的。[7]”作为同样对东方哲学充满兴趣的西方伟大作家,赫尔曼·黑塞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恰好可以为奥尼尔作一个不错的脚注。“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8]。”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所揭示的“进入”和“找寻”的意义,理应在此。

“没有一部真正好的戏剧是凭空创作出来的”,尤其是这样一部自传体戏剧。唯一感到遗憾的便是,正因为是自传体式的,奥尼尔对于自身的代表——艾德蒙——这一人物的内心表现得不够,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是不能够避免的吧。笔者主要选择了玛丽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做时空上的挖掘,也算是对作家的一种薄奠。作为一部自传体戏剧,作家倾注最多情感的理应是承当自己母亲的这个角色。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每一步,每一时刻,也都是在引领他,重新向灵魂深处的母亲走去。

参考文献:

[1]《漫长的旅程榆树下的恋情》[美]尤金·奥尼尔著欧阳基、蒋嘉、蒋虹丁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一版

[2]《西洋万花筒——美国戏剧概览》孙白梅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3]《当代美国戏剧》汪义群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第一版

[4]《尤金·奥尼尔和东方思想》詹姆斯·罗宾森著郑柏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5]《尤金·奥尼尔的剧本——一种新的评价》[美]弗吉尼亚·弗洛伊德著陈良廷、鹿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

[6]《尤金·奥尼尔传》[美]克罗斯韦尔·鲍恩著(沙恩·奥尼尔协助),陈渊译聂振雄校订,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第一版

[7] 《堤契诺之歌》[德]赫尔曼·黑塞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月

[8]《堤契诺之歌》[德]赫尔曼·黑塞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1月

责任编辑黄艳秋

猜你喜欢
未来旅程黑夜
黑夜
黑夜
坐着小船,开启一段发现春天的旅程
黑夜在哪里?
喜欢白天,也喜欢黑夜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2016,无忧旅程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