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银华
【摘要】中国钢琴作品是世界钢琴音乐的组成部分。我国作曲家已经创作出相当多的优秀作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被广泛的运用于我国钢琴教学过程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中国钢琴作品渗透着中国音乐文化,我们有责任推广和运用中国钢琴作品,有义务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让世人了解和学习中国音乐文化。
【关键词】中国作品 钢琴教学 运用
钢琴传入中国不过百年,然而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却经历了一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直到80年代,中国钢琴创作的风格才真正开始走向多样。近百年的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使中国人不仅熟悉了钢琴这个乐器之王,同时也掌握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作曲家们通过运用西方乐器、西方创作技法,结合中国音乐的特征和元素,逐渐地“中国化”、“民族化”,形成了自己的专业音乐风格,用它来抒发中国人的情感。在钢琴教学中要进行中国作品的教学,就必须充分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类型,合理把握演奏风格,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类型,这直接关乎艺术形象的塑造关乎钢琴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成败。
一.从作品的内容方面来分类
1.颂扬爱国精神、崇高思想的作品
反映此类内容的钢琴音乐作品,一般通过描写重大事件或者集体活动,以情节性的叙述与其中所折射出的精神风貌相结合,从而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高贵品质。反映这一内容的作品主要有:钢琴协奏曲《黄河》、《走进新时代》、《青年钢琴协奏曲》等,钢琴独奏曲《梅花三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军民大生产》、《游击队歌》、《红灯记》、《奋勇前进》等。
2.咏唱祖国山河、自然风光的作品
表现这方面的内容的作品有:《夕阳箫鼓》、《平湖秋月》、《彩云追月》、《流水》等。黎英海根据同名乐曲改编的《夕阳箫鼓》又名《春江花月夜》,充分运用钢琴变奏手法,向人们描绘了一幅优美雅致的风景画:夕阳西下,月光初露,春染江边,鲜花开放,泛舟水上,箫鼓奏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朱践耳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音乐素材运用变奏手法长做的《序曲第二号“流水”》,是一首专门刻画河水的钢琴作品。它充分调动不同因区不同声部各种形态各种音色的琶音,分解和弦以及三连音型,双手和弦上下流动等等艺术手法,将河水涓涓流淌,清澈见底:百川汇合,浪涛汹涌;渐渐远去,昼夜不舍等形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3.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的作品
这方面的作品有:《二泉映月》、《兰花花》、《绣金匾》、《浏阳河》、《翻身的日子》、《花鼓》、《解放区的天》、《翻身道情》等。汪立三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通过叙事性的描写和戏剧性的刻画,表达了旧社会青年妇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积极愿望。王建中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绣金匾》和《浏阳河》,抒发了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厚感情。储望华根据同名乐曲改编的《翻身的日子》以及根据同名歌曲改编的《解放区的天》,瞿维根据同名民歌改编的《花鼓》,反映了人民群众庆祝翻身解放、创造幸福生活的热烈场面和喜悦心情。
4.描绘民俗风情、生活画面的作品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这一内容的作品主要有:《火把节的之夜》、《新疆舞曲》、《侗乡鼓楼》、《猜调》、《百鸟朝凤》、《牧童短笛》等。王建中根据同名唢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以热烈欢快的音调,百鸟呜叫之声,向人们展示出北方乡村迎亲娶亲的热闹场面。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则有如一幅在风景美丽的田野上,牧童悠然自在地骑着牛背吹着笛子的水墨画。
二.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气质,是几千年历史形成的精神文化,它对民族音乐有天然的亲和力。经过作曲家不断的创作和改进,我国曲库中已经保留了相当多的优秀钢琴作品,作为有价值的资源,我国钢琴教育者在认识研究中国作品的同时更应该把它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1.兴趣的培养
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性和标题性都很强,许多旋律都耳熟能详,有助于激发学琴者的学习兴趣。在我国钢琴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琴者的学习兴趣最好从中国钢琴作品入手,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中国钢琴作品的标题性,很容易激发学琴者的学习兴趣,把人带入到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如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以五个乐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儿童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天真烂漫的情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儿童们纯真可爱的神态和好学上进的风貌;还有《盼红军》、《子弟兵与老百姓》、《工农齐武装》等,这一大批优秀的简单钢琴作品,是我国音乐曲库中的宝贵财富。初学者可以通过作曲家拟定的标题来充分想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所以,我们提倡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中国钢琴作品,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
2.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国钢琴作品数量很多,难度不等,不同程度的人可选择不同难度的曲子,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琴者音乐思维的能力,中国钢琴作品占有很大的优势。
(1)多声部思维的培养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首先考虑的是充分体现钢琴这种和声乐器的表现性能。那就是多声部思维,纵横架构、立体效果。有旋律、有伴奏、有背景、有低音。有的作品需要弹奏旋律线条突出、伴奏织体生动的主调音乐,还有的作品需要弹奏出多层面多线条交错演进、总体结合丰富融汇的复调音乐。如果能够加强这类作品的练习,在调动有效技术手段的同时,并能清晰呈现多层次多线条独特个性与融合共处的音响效果,那么演奏者的思维能力肯定得到很大的提高。
储望华的《二泉映月》根据同名二胡曲改编而来,作曲家改编时力图避免钢琴不能像二胡那样连贯绵延、如泣如诉的弱点,充分发挥钢琴多声交织、和声丰富、音区宽广、音色多样的特点,创造出具有钢琴织体浓淡、力度强弱、色彩绚丽、韵味别致的音乐效果。与依靠单线条旋律的二胡曲相比,更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旋律感的培养
中国钢琴作品中十分讲究单声部的横向思维,也就是指性格鲜明的旋律线条。但是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既要考虑钢琴音乐多声部交织的立体化,又要注重中国传统音乐突出旋律的线条性,两者要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这对于培养音乐思维能力来说的确有很好的运用学习价值。
《序曲第二号[流水]》中,虽然有大段的模仿水流潺潺的双手五声性分解和弦,犹如浪涛奔涌的左手,连续不断地上下翻飞的大段六连音分解和弦的音群,恰似浊浪滔天的双手和弦重叠,多种调式调性的交替、相撞。但是,羽调式的民歌主题《小河淌水》的旋律线条始终清楚展现。
3.音色技法的训练
钢琴演奏中对于音色的要求十分严格。演奏中国钢琴改编曲时需要借鉴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如模拟筝的演奏,模拟琵琶的演奏,模拟自然界音响等。产生音色联想,把作曲家蕴涵在作品中的中国音乐的音色风格表现出来。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内涵,所需要的音色也是完全不同的。这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弹奏《二泉映月》,不能不想到二胡的连贯柔和、如凄如诉;弹奏《百鸟朝凤》不能不联想到唢呐的热烈欢乐和嘹亮……中国钢琴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弹奏和表现手法,所以在我国钢琴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研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演奏技法的中国作品,掌握多种音色技巧,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4.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优秀的中外钢琴作品,在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上的相通之处比比皆是,彼此之间融会贯通,有利于指导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与提高。例如《二泉映月》有着拉赫玛尼诺夫钢琴音乐作品中无处不在的那种令人忧郁和压抑的气氛.《彩云追月》、《快乐的女战士》等又充满着浪漫主义音乐的生机与活力。《欢乐的牧童》和犹如一幅山水画的《牧童短笛》,在弹奏时,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在弹奏古典音乐中的海顿、莫扎特钢琴曲时的那种玲珑剔透的具有颗粒性清晰度和透明度的触键法与乐曲中充满着青春活力的优美、欢乐、流畅的旋律。《新疆随想曲》中那辉煌的交替八度技术与令人热血沸腾的“开场白”和如歌的旋律及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舞蹈场面又与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有着相似的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愤与辉煌的色彩和热烈壮观的气氛。同样,在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中用光感色感动态对意境的描绘,又与《夕阳箫鼓》、《太极》等这类相似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同之处。
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以及全面提高道德修养的需要。学习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不仅仅是要掌握一些中国音乐的语汇法则和风格特点,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能够从深层声触及和领略中国文化内涵,以获得整体文化意识的提高。在发展了几十年积累了为数不少的优秀作品的今天,教学中如果大力倡导中国作品的运用和研究,对于促进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手段,开阔学生们的传统文化视野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学习和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了解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文化气质和审美情趣,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原则去把握和揭示中国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神韵。这样,我们的钢琴教育事业定会走向全面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主编.《中国钢琴名曲曲库》(全4册)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05-0l.
[2]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出版社,2004-05-01.
[3] 代百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1999年发表于《音乐研究》51~57页.
[4]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华乐出版社,1998-08北京第2次印刷.
[5]《音乐教育论坛》.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0579—85页.
[6]《与傅聪谈音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03,北京第4次印刷22~23页.
[7]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