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开伟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反思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可能提高“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破旧立新,这既给“体育与健康”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与挑战。课程改革到底怎么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和反思。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误解误读,造成改革的停滞不前。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再认识、再研究的过程,是教师智慧再生成、再碰撞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的正确认识,从而减少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2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可以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式”教师的一个明显区别就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教师职业不被人们看做专业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培养只集中在狭隘的教学行为上。而不是放在任何缜密地反思他们在做些什么上——如果他们必须获得更高的学位,或者展示对课堂事件进行深思熟虑和反思型决策的能力的话。那么,教师的专业特性就一定会提高。”对此,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即经验十反思=成长,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才能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阶段过渡,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的。
3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的价值追求有两方面。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才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学会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各个方面(学生、教材、课堂)进行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欠缺,进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体育学科的特点,或者调整思路,改变策略,或者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使体育教学活动日趋科学与完善,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这样就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改变体育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实现教学的合理化与科学化,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反思
所谓内容,就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参,通常会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指示和规定。这容易造成一种误解,认为大纲(标准)怎么规定就可以怎么教。教材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必要前提。“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并不是预先形成并客观呈现于师生面前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内涵成分都是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育教学内容的“预设生成”的过程。预设是准备。体育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会进行精心准备,即通常所说的备课。备课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环境、教学主体、教学材料等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教学内容,预设教学只是想让它成为教学内容但并非已经是教学内容。再好的预设,再充分的准备,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而也就无法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的复杂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课堂上出现了“意外”时,教师应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及时地调整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转而生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2.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改革“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积极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更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为本”使“体育与健康”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问题一,为了“新方法”而“新方法”,把旧的教学方法一概否认。例如原来的讲解、示范教学法。讲解、示范教学法本是体育教师常用、善用的教学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技能多、掌握快、效果好、达标用时少等诸多优点。对于教师来讲,只要学生学得快,练得好,那就是好方法,可有的教师不敢用。他们对示范讲解教学法有顾虑和怀疑,认为过时了,不想使用了。他们认为每节课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讨论、自主的学习。这样才是好方法。从形式上说,学生人人参与了,课堂气氛热烈了,显得很是热闹。这些教师认为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索或遭受挫折后得到的知识、技能,才是最有效的,好像这样学生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由于过于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课堂教学节奏慢了,节外生枝的事多了,体育教学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深度不够、理性思维欠缺、技术能力粗糙、动作整合不流畅,课堂学习效果远不如以前。
问题二,淡化了技能教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体育与健康”课主要是通过以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为中心来展开。运动技能是实现预定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运动技能教学也就失去体育学科的存在意义。有的教师认为“技能教学就是竞技体育”。实质上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对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更有效,是体育的生命线,也是体育课同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假如体育课没有了运动技能教学,体育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属性。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对于教师来说,检查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应性,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甚至相同的教学方法,也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关键是要能够因人(学生、教师)、因物(教材、教具)、因地(教学场所)而异,选择合适的方法,切忌盲目跟风。(2)双边性。教学活动是双边的,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点,而且更多地要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围绕如何学,研究如何教。(3)继承性。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如“讲解示范”“温故知新”等。对今天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在新课改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固然必要,但立足传统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