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强烈 形态各异

2008-11-12 06:30冯慧敏
21世纪中学生作文·中考适用 2008年8期
关键词:闰土二嫂束缚

冯慧敏

鲁迅的小说《故乡》,借助强烈的对比来解剖人物,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旨。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一、形态各异的人物对比

《故乡》中的人物对比呈现出灵活多样、形态各异的特点。阅读时,可着重从两个方面来体会:

一是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对比。作者写闰土,突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少年闰土是一个有着“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的刺猹英雄,健康壮实,并且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非常活泼机智,和“我”又是那么亲密无间,“迅哥”的呼唤显得毫无距离。而中年闰土是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红肿,衣着单薄破旧,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一副饱经风霜、悲苦可怜的样子。此时不仅原先的“迅哥”已改成“老爷”,并且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迟钝麻木。这样的对比一方面表现出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热情、纯真,而这样一个聪明活泼的少年走向社会以后,在社会的重重压迫下变得麻木迟钝,对比是多么强烈,由此可见这是怎样一个万恶的社会!另一方面突出了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启发人们去深思,去审视眼前的一切,去探索新生活的道路。又如写杨二嫂,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窜东家拿西家的做法进行对比,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揭示了她生活日趋贫困,社会地位日益低下的生存现状,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衰败。

二是同一时期不同人物的对比。品读小说,你会发现:作者将少年闰土与少年“我”进行对比。少年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少年的“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表现了少年鲁迅对自由生活、对大自然的渴望,反映了大家族少爷在生活上的种种束缚。又如将闰土与杨二嫂进行对比。杨二嫂说话尖利、刻薄,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杨二嫂“塞”手套、埋碗碟,拿了狗气杀飞奔,闰土要草灰。通过这样的对比,以杨二嫂为衬托,显示了闰土的淳厚善良。再如通过宏儿和水生与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表明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不要像我和闰土这样又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我们未经历过的生活,这是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

二、色彩鲜明的景物对比

同是一个故乡,“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二十多年后,当“我”再回故乡时,“阴晦”的天气,“呜呜”响的“冷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些鲜明的景物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现实,为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铺设了典型的背景。

三、别具匠心的细节对比

在《故乡》中,哪怕一个细节,作者也总是别具匠心地运用对比手法来凸现小说的主旨。少年闰土到“我”家,正逢“大祭祀的值年……祭器也很要防偷去”,闰土的父亲是叫他来管祭器的。一个小孩子担负这一任务,充分说明少年闰土能干负责,被长辈和东家所信任。二十多年后“我”搬家时,让他“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拣择”。他拣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台杆秤和所有的草灰。长桌、椅子用于生活,草灰用于生产,而香炉和烛台则是用于祭祀鬼神,他竟然寄希望于神灵!借助管祭器与要祭器这一细节的对比,充分揭露了封建精神枷锁对农民思想的束缚和毒害。

阅读小说《故乡》,着重体会色彩强烈、形态各异的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会使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小说的主题。

猜你喜欢
闰土二嫂束缚
自由博弈
运动亦优雅
老伴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故乡》的呐喊
闻香抢钱
店里不知身是客
乡土知识分子的“归乡”情节
“喇叭”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