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主要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角度出发,对黄河流域目前存在的经济空间开发模式体系进行研究。通过观察黄河流域各个子区域GDP总量的演化过程,识别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探讨了影响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因素,并就黄河流域未来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选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オ
一、引言
黄河流域地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无论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统,都存在巨大的空间差异性,发展极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矿产资源、交通状况、历史渊源、政策导向、文化传统、经济基础以及空间开发次序等。其中,经济空间开发的不均衡是导致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研究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具有很大的现实需要性和緊迫性。
本文研究的黄河流域范围除参照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划定的自然流域范围外,还包括下游引黄灌溉区[1],由于四川省历来习惯性的归于长江流域,且位于黄河流域的所辖面积较小,经济开发程度不高,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研究整体影响较小,为了简化研究及计算过程,没有计算在内。据此,以2000年行政区划为标准,本文所研究的黄河流域范围包括省级行政单元8个,地市级行政单元71个。
二、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类型
为了能够更好的识别黄河流域经济开发模式,本文运用GDP、人均GDP和GDP密度三个指标来描绘不同时期整个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状况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以便识别其开发模式。将1990、1995、2000、2005年GDP总量指标按全流域平均水平<0.5、0.51-1、1.1-1.5、1.51-2以及>2划分为低水平区域、中低水平区域、中等水平区域、中高水平区域和高水平区域五种类型,采用GIS技术,将数据信息可视化。
从GDP总量的4个图中来看,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格局中的高水平区域和低水平区域等各种类型区成片分布,黄河上游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上、中、下游之间梯度差异明显;GDP总量的高值区在流域内总体上分散分布的基础上呈现出围绕河道集中分布的特征;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呈现偏东的特点;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向资源、区位等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
同时,由图1至图4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圈层开发模式:主要是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一带,由中心的高水平区域到中高水平区域逐步向外扩展到中等水平区域、中低水平区域和低水平区域,尤其是山东境内这种圈层结构发展更为完善,主要包括以济南、淄博、东营、潍坊、临沂、济宁为高水平区域,以泰安、德州、聊城三个中高水平区域为第二层,枣庄、滨州、菏泽三个经济中等水平区域为边缘;河南境内以郑州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则以郑州、焦作、洛阳三个高水平区域为第一层,濮阳、开封、新乡为第二层,商丘、鹤璧、安阳、三门峡等外围。
2、多中心空间开发模式:内蒙古河套地区呈现出多中心结构开发模式。这里的空间开发模式主要以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作为三个中心城市,另外还包括位于黄河河套地区的周围较为发达的乌海、阿拉善、银川和石嘴山以及其他非中心地市为边缘。
3、“点-轴”开发模式:黄河中游经济空间开发模式主要呈现以几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作为节点城市,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以及重要铁路线为轴带的“点-轴”开发结构,主要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轴带和太原、阳泉、临汾、吕梁、长治、晋中轴带等。
4、增长极开发模式:黄河上游地区基本上属于增长极开发模式,人口、经济都在若干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形成散点状的增长极开发模式。
三、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对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探讨,根据黄河流域各方面实际条件,这里总结了以下几个相对较为重要的一些因素。
首先,以地形地貌为主的自然条件是形成目前黄河流域这种经济空间开发模式的基础性因素之一。在黄河上游,人口和经济活动只能在一些地势相对平坦、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集聚,因此在空间上呈现出增长极开发模式的状态[2]。黄河中游的太原经济带向南顺汾河沿晋中的太原、临汾等盆地呈南北向发展,陕西经济带受秦岭阻隔,在渭河平原从西安、咸阳、宝鸡东西向延伸[3],这些特征都是在地形地貌的基础性作用影响下形成的。而包括银川、吴忠、石嘴山在内的河套地区、河南以及山东经济圈则分别位于河套平原和黄河下游的开阔平原地带,地势平坦辽阔少有阻隔,容易受到中心城市的影响带动,因而呈现圈层发展的态势。
其次,资源是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模式形成的重要原因。各种模式中的节点城市都是自然资源集中区,在经济空间开发模式上明显的体现出经济发展与资源条件的空间耦合性。同时,由于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比较强,又导致了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沿黄河河道及主要支流分布的特征。
第三、交通区位的影响。从前文中的各个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图中都可以看到,整个黄河流域各种经济空间开发模式中的节点城市几乎都位于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上,交通线路的修建强化了节点城市的极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对线路沿途区域的辐射作用[4]。而黄河上游由于交通线路的密度较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因而空间可达性也比较低,因而在现阶段呈现增长极发展的模式。
四、黄河流域经济空间优化开发的模式选择
黄河上游河源段及峡谷段地广人稀,地形条件多样,资源分布不均,且是我国三大河流的源头,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坚持现有的增长极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发展现有增长极,培育有条件的地区成长为新的增长极。冲积平原段相对效率普遍较高,带动效应较好,因此应在目前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多中心经济空间开发模式,加强中心城市的能量,并逐步扩大辐射范围。
黄河中游平原地域狭小,多山地丘陵,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未来开发模式的选择中,不仅要更加突出中心城市、交通干线等的作用。同时还要选择轴带上榆林、大同、运城、晋城等其他一些有较好地理位置和资源、经济基础等条件,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城市,培育新的增长点,使其成为新的次级中心城市并分别与北部、东部的河套地区及河南经济圈连接融合,进一步带动其周边低水平区域的经济发展,防止区域经济差异继续扩大。
黄河下游经济与中上游相比较为发达,省内差异也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节点城市相对比较多,交通便利,经济空间开发模式呈圈层状发展,总体效率相对较高[5]。因此,在经济圈的空间优化开发中,可以依托交通线,与以一级开发节点相毗邻的次级开发节点为增长点,不断优化,相互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内相对较为滞后的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区域内差异并扩大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谋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炳炎、薛松贵、张会言.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和优化调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2]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西部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张宝通、裴成荣.陕西经济发展对策与建议-2006年陕西经济社会蓝皮书经济卷[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安详生、张复明.黄河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J].地理科学进展,2000(3):50-57.
[5] 徐兴恩主编.河南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马芳芳(1980-),女,籍贯:河南新乡,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