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颖 郎翠艳
【摘 要】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现阶段虽有一定的成果呈现,但无论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缘由还是对策的分析多侧重定性分析,缺乏实例调查和真实数据做支撑。定量分析不够,说服力直观性不强。现阶段多是概括性、总体性的探讨,今后需从更细的视角和侧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オ
当代大学生作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江泽民在建团8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作为当代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情感和意识的归属感。[1]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其思想政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性会在社会上产生示范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关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关注他们自身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关注社会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关注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有关于此的调查与研究。现将最近几年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成因解析及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
政治认同的形成巩固和变化发展是认同的客体、主体以及社会环境三个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关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各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总结当今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上出现的较具代表性的状况。多数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基本是良性的、积极的,绝大多数是认同社会主义主导的政治文化的,对党的领导、政府工作是信任和支持的。同时,由于其现在生活的社会背景及自身的特性,其政治认同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存在不可忽视的消极现象。
首先,在民族国家的认同方面,当代大学生的忠诚感和爱国意识表现强烈。[2]绝大多数大学生爱国热情高涨,关注国家大事,尤其对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祖国统一和民族尊严等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事件尤为关注,爱国主义意识在他们心中依然最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其次,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张爱芳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在某些方面表现较好,但其政治知识结构存在着片面性,对直观的形象的政治象征认识较清晰,对重大的、偶发的社会政治事件给与较多的关注,但对常规性、稳定性的具体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知之甚少。田毅等通过问卷调查后分析指出,当代大学生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民主政治的要求了解不多,对于政治行为的理解局限在现实层面(关心国内外大事、学习专业知识)和偏激意义(抨击时弊)上,缺乏理论高度。[3]另一方面,政治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政治认同不足。大学生政治参与程度普遍不高,参与意识不强,这些直接影响其政治认同感。顾晓英在有关文章中提出,政治参与度有助于高信任度的重塑,正确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是做好信任的基础,强调大学生的适度参与与理性参与可以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4]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用“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5]这样一个公式说明,一个政府强大与否,稳定与否,要凭它能否在完善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二者之间求得最佳值,适时适度地调谐。大学生作为重要群体之一,其参与水平不仅对其政治认同的塑造影响重大,对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再次,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效能认同的肯定性与质疑性并存。[6]政府绩效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因素。张梅花、顾晓英、张爱芳等人都在行文中明确总结了这一现状。他们认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更多的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和发展状况,关注政治效能的高低,他们对已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是自豪和肯定的,并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现象频繁、社会保障体系脆弱、犯罪率上升、社会公共资源享用不公等问题有重重疑虑,降低了他们对政府效能的认同感。
针对几大现状,各学者从不同侧面寻找缘由,设计解决路径。张梅花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出发,对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一一分析,涉及国际国内各种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并针对此提出对策选择。她认为,政府创造政绩是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根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关键,引导社会政治舆论方向创设良好政治氛围是保障,强化学生的自我内化重视政治参与是后盾。张爱芳行文中也大致同此思路。顾晓英以政治认同三要素——认同主体、认同的客体、社会环境的解析为支撑探究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尝试提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途径和对策。
二、问题研究多侧重定性分析,逻辑行文
针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与对策等的探讨,各学者多侧重定性分析,逻辑行文,用思辨性语言概括政治认同现状,用应然思维设计对策路径。如:张梅花在其《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定性分析了认同的现状,归纳出四大方面:政治价值认同的坚定性与迷茫性相结合;政治实体认同的忠诚性与困惑性相伴;政治工具认同的务实性与理想性并存;政治效能认同的肯定性和质疑性相交错等。顾晓英通过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三要素的交互分析归纳出其政治认同感冷漠的原因,张爱芳侧就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效果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给出对策分析。
三、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向和角度细化
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不少学者做出了不同角度和侧面的分向研究。毛玉美在《中国成人教育》发表《论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的缺失与培育》一文,着力分析政治认同中民族精神认同这一侧面的相关问题,指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及其原因,并探讨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认同感培育的途径,这为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必要的参考。顾晓英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中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认同现状、缘由、重要性及其提高的措施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田毅等人的《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分析》通过科学调研大范围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把握,并对中国大学生和韩国、日本大学生政治观进行了比较,为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它还有,如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等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越来越丰富,视角越来越新颖。
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才刚刚开始。现阶段虽有一定的成果呈现,但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更深入的探究。如,无论是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缘由还是对策的分析多侧重定性分析,缺乏实例调查和真实数据做支撑,定量分析不够,说服力直观性不强;现阶段多是概括性、总体性的探讨,今后需从更细的视角和侧面,如就业压力下、体制改革语境下等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
[2] 张爱芳,《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5.8.P33.
[3] 田毅等,《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观现状分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4.3.
[4] 顾晓英《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
[5] 塞缪尔•P•亨亭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P51.
[6] 张梅花,《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对策探讨》,《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P27.
ァ咀髡呒蚪椤开
刘颖,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