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诗《题三中全会以前》解读

2008-10-30 10:40杨景龙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08年9期
关键词:统治者贾平凹饥饿

杨景龙

贾平凹是出色的多产小说家,偶尔为诗,也同样出色。贾氏迄今见诸报刊的为数不多的诗作,像《老女人的故事》、《单相思》等,首首都是佳作,尤其是这首《题三中全会以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据资料说,中国人的嘴加起来面积有4.5平方公里之大。这是一张足以吞噬一切的巨口。中国历史几千年,摆在统治者和老百姓面前的最大课题就是吃饭问题,老百姓有饭吃则不生乱、不造反,统治者让百姓有饭吃则国家治、天下安。然而,纵观几千年历史,历朝历代又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首要问题。丰年里半年糠菜半年粮,荒年则草根树皮无所不吃,直到人相食。长久的饥饿和对饥饿的恐惧,积淀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心理,浮现在语言上,就是所有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礼貌用语:“吃了?”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中国人见面时无不用这句问话表示彼此的亲切问候和关怀爱护。这句中国人异口同声使用频率最高的话,也曾频频出自我们的嘴,我们却从来不曾品咀过它的滋味。经贾平凹把它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历史转折关头,让它直截了当地凸现在一切语言之上,便产生出触目惊心的阅读效果。它引发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对国民的性格和命运,进行深重的反思和痛彻的解悟。

粗看这首诗,每一行文字几乎都不能单独称为诗句,全诗也没有多少一般意义上的诗意可言。但与诗题结合起来看,这些最朴实、平常、司空见惯的文字便释放出巨大的意蕴张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还土地给农民,一举解决了中国人吃饭这个历史性的老大难问题,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就在这里。

吃饭问题在中国是压倒一切的事情,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它无疑是属于重大题材。贾氏只用了四行十四个字就完成了对这一重大题材的表现,可谓举重若轻。

猜你喜欢
统治者贾平凹饥饿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秋天的尺度
统治者的知识储备论
西方哲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思想
月迹
饥饿奏鸣曲
狼与羊
有关老师的好句好段
略论唐代统治者的畋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