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和
《孙子兵法》内含着辩证的领导观、主动的领导观、权变的领导观和智慧的领导观,对决策者不无启迪。
预测的思想
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决策的失误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误。孙子对决策十分重视。而决策时必先进行预测,没有预测也就没有决策。
《计篇》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其意是说,凡是没有开战之前,就应在庙堂中进行策划,策划得好的,是因为预见的因素准确,这样就可以打胜仗;策划得不好的,是因为不能很好进行预见,就不能打胜仗;对于那些根本就不进行预见而匆匆交战的,失败更是必然的了。
事实说明,历史上有名的决策者都是预测能力很强的人,诸葛亮为什么敢对司马懿摆下空城计?这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心理进行了预测: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见我如此,肯定怀疑其中有诈,不敢进城。大军必然退去。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不也是与预测紧密相关吗?
我们过去在工作中的失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违背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造成的。
所以,中央近年来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加强工作的预见性,也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加强预见性,必须去把握事物现实的状况,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决策的系统思想
孙子在《计篇》中还论述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与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研究的。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这就是,一是道,即指政治,要使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不能违抗君主的命令;二是天,天时,指昼夜、阴晴、寒冬、酷暑等气候季节的变化情况;三是地,地利,指高低、远近、宽窄、水陆、死地、生地等各种地形;四是将,将帅应具备才智、诚信、仁慈、勇敢、威严等主观条件;五是法,法制,指军队的组织编制,职权责的确定及各种奖罚制度等。在决策的时候,如果能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创造胜利的条件。
孙子兵法这段话,关系到决策的系统性问题。所谓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决策必须从系统出发,有了系统思想,就会事半功倍,没有系统思想,就可能事倍功半。而领导者要能把握系统,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否则,工作中就会出现盲点,而盲点的危害是很大的,它会导致决策的失败。
决策中的比较
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聪明的将帅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总是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能够看到有利的方面,任务就可以完成,目标就可以实现;能看到有害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决策的本质是一种选择活动,而选择必须进行比较,而要进行科学的比较,就必须从利与弊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因此,领导者要有辩证的眼光,不能好大喜功,不能急功近利。应当乐于接受负反馈,对负反馈的接受,才能自觉分析决策过程中的不利之处,也才可能制订出正确的决策方案,做到“上兵伐谋”。
《孙子兵法》还就搏弈型决策讲了其中的比较,要看哪一方的国君比较开明,哪一方的主将比较精明而有能力,哪一方取得了天时地利等有利于己的客观条件,哪一方能严格执行法令严明纪律,哪一方兵众强大而有战斗力,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比较公正严明而不徇私情。
决策执行中的协调
组织是领导活动的载体,不善于驾驭组织的领导者是难以实现决策目标的。孙子提出了决策实施过程中组织协同的思想。他在《九地篇》中讲,“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其意是说,善于用兵的人,就像常山那个地方的蛇一样,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间,头和尾部都来救应。用兵也要这样协同,统帅三军要像一个人一样,这是两军交战不得不如此,否则,组织就要崩溃。
这也正如布赖恩·L·乔伊纳(美)在《第4代管理》中描述的那样:“比赛中的赛船就如一个系统,当每个队员都尽力表现以突出个人时,小船的速度就会减慢,而当每个队员都尽力使自己与其他队员合拍同步时,小船速度就会快得多。正是追求这种同步合拍,才能使小船以最快的速度向同一方面疾驶。”
决策中的主动权
《虚实篇》中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要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能被敌人调动。《形篇》中又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说,要先消灭自己的弱点,立于不败之地,以寻求消灭敌人的机会。《孙子兵法》所说,是决策者的主动权问题。所谓主动权,是由于认识了客观对象的必然性而获得的行动自由权。
主动权对于决策者来讲十分重要,不能在决策中把握主动权,就不可能真正实施领导权。孙子十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只要把握了决策中的主动权,才能做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如何把握主动权?孙子在《谋攻篇》中说:要“知己知彼”,只要如此,才能百战不殆,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正如毛泽东讲,主动权不是任何天才家所固有的,只是聪明的领导者,虚心研究和正确估计客观情况,正确地处置军事政治行动所产生的东西。所以,决策者为了把握主动权,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否则,主动权就是一句空话。
汶川大地震,中央领导很快深入灾区,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正确的决策。
决策中的权变
孙子在《虚实篇》中讲,“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就是说,用兵的方式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固的地方而攻击其薄弱的地方。所以,军队组织的运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是千变万化的,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决定用兵的方式,这就叫用兵如神。
决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因为决策对象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领导者进行随机处理。过去的经验固然有用,但如果不与具体情况结合,不从实际出发,所谓的经验只会变成束缚思想的桎梏,使决策失败。
总之,《孙子兵法》内含着辩证的领导观、主动的领导观、权变的领导观和智慧的领导观,正由于此,所以对决策者有所启迪。
(摘自《决策》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