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华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国际所)实现了全球扩张,处在国际审计市场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国际审计领域最为敏感的问题。分析国际所的市场地位如何,审计质量与其市场地位是否相称,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国内所)国际化的选择,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所的市场地位分析
国际投资的增加,跨国公司的发展,与会计职业的国际化存在着共生现象。审计的国际化,已经不仅是国际投资的后起效应,而且还是引起和促成某些国际商业交易和资本流动的先决因素。由于国际所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资源配置,这种资本引力功能激发了期望获得资本的企业对国际所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促进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最早的审计市场国际化活动表明,审计是一门世界性的职业,始终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受益于自由贸易的世界审计市场:美国最初从英国获得资本,为保护英国投资者利益,英国审计人员接踵而至。如今,不仅由英国事务所训练出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全面接收了最初由英国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活动;而且超大型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最终均形成于美国,作为现代审计职业发源地的英国,其国际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促使国际所全球扩张的动机,可以概括为:(1)保持客户关系,为已转移到国外市场的老客户提供服务,迎合国外企业规模不断增长的需要;(2)提高国际声望,在具有潜在重要性的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对抗其他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迅速海外扩张;(3)改善财务状况,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背景下,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冀望于全球扩张收益。美国审计市场在竞争性和监管制度方面都较为完善,而世界审计市场的完善程度平均低于美国,“四大” 在国外的市场份额甚至高于其在美国的水平。“四大”在美国的审计客户数量占上市公司的总数,由1988年的51%上升到2002年的78%,现在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这一比例在意大利和日本是80%,在荷兰是90%,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全部都由“四大”审计。这样的市场结构显然具有寡头垄断的特征,被赋予高质量的市场含义,理论上可以反复强化,形成“高集中度→高独立性→高收费→高投入→高质量→高集中度”的良性循环。
我国的审计市场是新兴市场,国际所得到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推崇,始于2001年国内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天勤对上市公司银广夏的审计失败。目前呈现出的竞争格局为:到美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公司是高端市场,被“四大”垄断;国内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和优质高科技企业是中端市场,是“四大”和国内具有证券期货审计资格的事务所争夺的对象;民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高的大型企业是低端市场,被国内中小事务所把持。令人瞩目的是,国际“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上高居收入排行榜的前四位,同时又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四大”,显示出我国股票市场对国际“四大”审计服务的强劲需求。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2007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为例,排名前百家的事务所总收入达到118.09亿元,占全国6458家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53.40%,而“四大”总收入达到63.54亿元,占百强总收入的53.81%。“四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客户,总体上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大,二是经营业绩好。它们对“四大”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四大”依托其垄断地位实行较高的审计收费。根据2006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在沪市披露审计费用的629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公司审计费用134万元,其中纯A股公司(主要由国内所审计)审计费用的中位数为50万元,平均每家为61万元;H股和S股(由国际所审计)的中位数达402万元,平均每家达1195万元。
二、国际所审计质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理论上,国际所的规模、声誉,意味着可预期的审计服务的质量较高。由于启动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双边垄断限制,特定客户准租金(Client-specific Quasi-economics Rents)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规模越大,累计客户准租金就越多,失去声誉意味着准租金丧失的风险,从而为审计质量提供了担保。为取得投资者的认可和提高发行价格,美国的股票承销商倾向于让客户聘请前几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为此支付更高的审计费用,以此向投资者传递自己质量更高,因而更值得投资的信号。考虑到这些国际性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规模效益和技术优势,收取较高的审计费,意味着其提供的是质量更高的优质产品。大公司倾向于聘请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一事实,也表明大公司并没有运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威胁会计师事务所。此外,高质量审计还体现在大会计师事务所涉及法律诉讼案件方面拥有更良好的记录。
但国际所的审计质量也有下滑的危险,表现在营销至上、适者生存的新竞争意识成为主导,职业道德和审计技术的地位降低,行业内凝聚力削弱,专业人员素质难以保证。2001年安达信审计安然丑闻的曝光,更是加剧了社会公众的普遍质疑。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曾有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五大”(安达信未破产前)会计师事务所在给亚洲公司进行审计时,采用较低的审计标准,而同时又以其令人尊敬的会计职业名声签署审计报告,给人以公司财务状况健康的假象,说明一些事务所并没有在上述地区提供与其收费相符的服务品质。
实证研究表明,总体上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存在明显的影响,比如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特征来看,国际“四大”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与“非四大”则存在显著差异:国际“四大”对于财务杠杆越高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显著高于“非四大”;而对业绩越好的公司,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显著低于“非四大”。我们有理由怀疑,国际“四大”可能对绩优公司的“低眉顺目”和对绩差公司的“吹毛求疵”是否公允。如果国际“四大”真正关注的仅是自身的项目风险,而不是决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客户公司经营风险,这种机会主义行为与高质量审计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三、国际所审计质量的案例分析
我们发现,“四大”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上也并不是清白的。2005年7月,财政部发布第11号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普华永道在审计黄山旅游和京东方等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因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这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被责令限期进行整改。此外,2003年毕马威涉嫌在锦州港虚假陈述案中负有连带责任,成为第一家被我国投资者起诉的“四大”所;2002~2004年德勤卷入“科龙门”,没有揭示出科龙巨额资金被挪用或被侵占的事实,对科龙电器存在的重大财务违规问题没有一贯地出具正确的审计意见。
作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最新的案例能否表明其审计服务具备了最高的质量水准呢?2005年6月,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发现存放在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证券保证金账户中的资金实际余额,与经审计的公司2003年度和2004年度财务报表明细账上的金额不符,缺口资金因实际被挪用而无法收回:(1)经审计的2003年财务报表认定,2003年12月31日证券保证金账户余额为9000万元,然而资金变动情况却表明2003年底账户余额仅为3384元;(2)经审计的2004年财务报表认定,2004年12月31日证券保证金账户余额为2.04亿元,然而资金变动情况却表明2004年底账户内的资金实际余额仅为20770.55元。2006年5月,针对巨额保证金被挪用的情况,而负责审计的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按国内习惯简称普华永道)却连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外高桥以审计不尽责为由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提起仲裁,要求普华永道退还全部审计服务费共计人民币170万元,赔偿全部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2亿元,并承担全部仲裁费用和公司的律师费。此举创下国内上市公司追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责任的先例,索赔金额之大也堪称国内天价。尽管普华永道声称秉承一贯对审计质量的重视,能确保工作按照适当的审计准则进行,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独立、客观、公正,并达到最高质量。但外高桥的仲裁申请书表明,普华永道就连最基本的函证程序,也犯下了“ABC”式的错误。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函证》(注:旧审计准则)的要求,普华永道应当对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进行函证;由注册会计师直接发出询证函,指明直接向事务所回函;考虑对询证函的设计、发出及收回的控制情况;如果有迹象表明收回的询证函不可靠,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予以证实或消除疑虑。在对外高桥上述保证金账户资金余额实施函证时,普华永道并未直接向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发出询证函,而是交给外高桥公司计划财务部经理黎明红处理,回函亦是黎明红交还给普华永道的,这就为相关人员弄虚作假、掩盖挪用资金行为,客观上提供了机会。
由此我们担心,在中国的“四大”,都是中外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深谙在我国宽松的法律环境下,所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违规成本极低,客观上为它们提供了低标准获利平台,即选择机会主义行为,有可能将国际标准下调为本土标准。“好大综合症”正在使充分竞争遭到破坏,反而损害到国际所的审计独立性和职业态度,而国际所与国内所提供的审计服务可能并没有质的差异。
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的选择
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意味着审计市场国际化的方向不可逆转,但不能迷信和过分依赖国际所,应避免给予“四大”超国民待遇,加强对国际所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监管,促使其提供与其规模、声誉、收费相称的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我们注意到,2007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不再实施特定上市公司特殊审计要求的通知》,取消了原先2001年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在法定审计之外聘请国际所进行审计,以及对一次发行量超过3亿(含3亿)股以上的公司进行补充审计的规定。随后,《关于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B股上市公司)只需聘请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不再要求同时实施境外审计,即B股上市公司不再进行双重审计。这表明我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开始认同国内所的诚信水平和执业质量,有利于国内所与国际所开展公平竞争。
国内所做大做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我国当前经济活动日益深化和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客观需要。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投资输出国之一,在大量的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以及在境外开拓市场的新形势下,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是国内所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机遇。我们发现,国际“四大”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历经百年的不断兼并和强强联合。因此,需要鼓励国内所强强联合,对有信誉和品牌的国内大所加以扶持,在做大实现规模化、做强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上,支持国内所与“走出去”的企业合作,在境外建立分支机构和国际网络,加快走向国际的步伐,扭转国内所平均规模偏小、质量偏低,难以和“四大”竞争的局面。2007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提出,用5至10年的时间发展培育1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能够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提供综合服务的事务所;在此基础上,发展培育10家左右能够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跨国经营综合服务的国际化事务所;培养1000名能够承担国际化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大型事务所高级管理人才。我国百强事务所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强强联合具有现实基础。
国内所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是要解决执业资格、准则的等效认同问题。我国的财政部门需要加快与包括欧盟、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在内的审计职业组织及标准制定组织的沟通谈判,为国内所所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技术条件。国际化战略需要的是错位、有序竞争,不能一哄而上。内部治理科学、品牌信誉良好的大型(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有望成为国际化战略的主角。大型(全国性)会计师事务所应主动介入国际市场,发展以自己为核心的国际网络,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或与国际所进行合并谈判。中型(地区性)事务所可争取作为成员所加入国际所,参与国际所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和协作,利用国际所的管理经验、经营模式和专业知识内部网络、全球的客户关系网,迅速积累在海外从事专业服务的经验。国际化战略的方向上,目标客户应是中资企业境外子公司、国内境外上市公司、并购境外公司的国内企业和到国内开拓市场的境外公司,目标市场可优先定位于最为熟悉、与国内市场联动性最强的香港市场。此外,由于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伴随客户走出去也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审计的国际竞争,主要凭借的仍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市场推广和长期信誉积累的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我国还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事务所,在国际经验、审计技术、内部管理、品牌认可度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所相距甚远,国内所只有迎头赶上,逐步缩小与国际所的质量差距,才能在鲶鱼效应的作用下,实现与国际所的良性竞争,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审计市场。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