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士讲新会计准则故事

2008-10-21 06:04
财会学习 2008年3期
关键词:账面生产性公允

王博士讲新会计准则故事

《财会学习》2008年进度安排:

第一期 开讲辞;基本准则;1.存货

第二期 2.长期股权投资;3.投资性房地产;4.固定资产

第三期 5.生物资产;6.无形资产;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8.资产减值

第四期 9.职工薪酬;10.企业年金基金;11.股份支付;12.债务重组;13.或有事项

第五期 14.收入;15.建造合同;16.政府补助;17.借款费用

第六期 18.所得税;19.外币折算;20.企业合并

第七期 21.租赁;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八期 23.金融资产转移;24.套期保值;25.原保险合同

第九期 26.再保险合同;27.石油天然气开采;28.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十期 29.期后事项;30.财务报表列报;31.现金流量表

第十一期 32.中期财务报告;33.合并财务报表;34.每股收益;35.分部报告;36.关联方披露

第十二期 37.金融工具列报;38.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总结

第三期

农业产品离不开 农业会计也纷繁

故事开篇

塘里养鱼怎么盘,CPA你不犯难?

常听人说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其实,从事农业企业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还是常常会遭遇到“滑铁卢”事件。这不,年过五旬的老张从事执业审计快二十年,“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去年还是被一家现代农业企业给“忽悠”了,其长期积淀的职业稳健形象也被狠狠地“撞了一下腰”,怪不得近日的老张郁闷不已。

华农公司是一家在A私营养殖场基础上,吸收B国有集团的1500万元货币投资、C农科院的技术折股600万元而组建的现代农业公司。Z会计师事务所在受托为华农公司验资过程中,专门委派了资深的CPA张老师亲自出马。尽管老张在核查养殖场作为股东出资的各项资产时,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严防踩着“地雷”,但要在一个有着海涂地域5000亩、菜园500亩、水产养殖面积1000亩、年产商品猪2000头的领地上查个“滴水不漏”,也绝非易事。从接受委托到出具报告,审计项目组前前后后费了大半年功夫,先后进行了现场监盘存货十余次、现场核验半个月,而且在审计期间,各个股东单位也先后派驻必要的力量,协助、配合审计组开展工作,那些以货币直接投资的股东更是十分关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 “经济警察”功能。项目完成后,事务所出具了关于原养殖场净资产的审计报告和新公司的验资报告。不过,注册会计师的“确认”并未完全化解相关监管机构对公司运营中资金过分紧张的“病因”剖析的疑虑。经过持续一年的内查外调,股东之一的A养殖场虚假出资的内幕终于真相大白,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老张自然也难脱其咎。原来,在A养殖场作为出资的两大块资产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造假现象:在土地使用权上,A养殖场并不拥有土地使用权,而是凭借“时间差”玩“空手道”,靠由B国有集团前期以贷款形式输入的资金向附近村组农民手中租用土地,每三年支付一次,以租用土地作为自己的“长期资产”;在生长发育的农产品盘点上,由于现场盘点的复杂、分散和操作特殊性,利用审计组白天现场盘查、夜间撤回市区的空档,专门组织一批货,围绕盘点组“轮流进出”,采取向某日安排盘点渔塘集中夜间投放“大量样品”的做法,使次日所盘存货数量骤升。这样,A养殖场前后虚假出资共计1000余万元,并且蒙骗了资深的注册会计师。

真相大白之后,老张感言,农业会计有时就是池塘的混水一样,深浅难辩啊。

名词在先

1.生物资产的价值在于富有生命

生物资产是指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是企业所拥有的富有生命力和成长性的生产资料,如花卉生产企业的苗木花草、粮食生产企业的大田作物、畜牧养殖企业的存栏生猪等等。生物资产根据用途不同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当农产品附着于生物资产时,构成生物资产的一部分,而当其发育成熟并独立出来后,作为从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生产成本中转出,确认为收获时农产品(存货)的成本。

2.消耗性生物资产是如何消耗的

消耗性生物资产类似于一般企业的一次性流动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

3.生产性生物资产是如何生产的

生产性生物资产类似于一般企业的长期性固定资产,是指为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资产,包括经济林、薪炭林、产畜和役畜等。

4.公益性生物资产强调的是外部效应

公益性生物资产是既为别人、又为自己的“公益使者”,是指以防护、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生物资产,包括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等。

重点把关

1.常规性生物资产成本的“五谷丰登”

常规性生物资产的成本,原则上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具体而言,五种情况换来“五谷丰登”:一是外部购买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二是自行栽培的成本,包括在收获前耗用的种子、肥料、农药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三是自行营造林木类生物资产的成本,包括郁闭前(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前)发生的造林费、抚育费、营林设施费、良种试验费、调查设计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四是自行繁殖产畜、役畜、育肥畜的成本,包括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出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五是水产养殖动物和植物的成本,包括在出售或入库前耗用的苗种、饲料、肥料等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

2.其他生物资产成本的“四个另类”

除了前五种形成情形外,其他四种生物资产成本上升的另类口径也需要关注:一是应计入生物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第17号准则(借款费用)处理,其中消耗性林木类生物资产发生借款费用在郁闭时停止资本化,消耗性生物资产郁闭前的相关支出应予资本化,而郁闭后的相关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二是投资者投入生物资产的成本,应按协议约定价值确定,但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三是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即一元人民币)确定;四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生物资产的成本,应分别按第7号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12号准则(债务重组)和第20号准则(企业合并)确定。

3.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的“求同存异”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期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与一般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四海为家”相比,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需要“求同存异”,即选用与一般企业相同的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并采用独特的产量法等,从此构成了生产性生物资产计提折旧方法的“三剑客”。

4.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的“对症下药”

企业至少应在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此后行情回暖,减值因素消失的,对减记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公益性生物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

5.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迹象的“三令五申”

不论是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当存在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为零:一是因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等原因,造成死亡或即将死亡、且无转让价值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二是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等发生重大改变,禁止转让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如发生禽流感等动物疫病而禁止转让禽类动物等;三是其他足以证明已无实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

同理,不论是消耗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当存在下列“五种”情形之一的,通常表明该生物资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一是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发生实体损坏,影响持续生长或生产,从而降低其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二是遭受病虫害或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侵袭原因,造成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将来无回升的希望;三是因消费偏好改变而使企业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四是因企业所处经营环境,如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消耗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逐渐下跌;五是其他情形。

6.生物资产计量、计价的“基本方针”

当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生物资产通常采用成本计量.

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应在收获或出售时,按照其账面价值结转成本。计价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

对于生产性生物资产,在收获的农产品成本,按照产出或采收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计算确定,并采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蓄积量比例法、轮伐期年限法等方法,将其账面价值结转为农产品成本。收获之后的农产品,应当按照第1号准则(存货)处理。

对于生物资产改变用途后的成本,应当按照改变用途时的账面价值确定。

对于生物资产出售、盘亏或死亡、毁损时,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计入当期损益。

账户收关

设置“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四个科目。

道是无形却有形确认计量需创新

故事开篇

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换来丰厚的有形资产回报

面对众多国内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领域的困惑,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道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通过有组织的无形资产管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的做法值得借鉴。

美国道化学公司是一家国际化大型化学公司,其系列产品达2000多种,在1997年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排行榜位居前列,年销售额为200亿美元。道化学公司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诀窍、版权、商标和商业秘密等,其中专利是其主要形式,专利总数达2.9万多项,每年用于专利的费用为3000万美元,这些专利原先处于分散的无组织状态。经过长期摸索,道化学公司逐渐认识到专利管理是知识管理中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于是就从专利管理入手,建立起无形资产管理系统。该无形资产管理分为整体计划、市场测评、分类管理、价值评估、投资和组合六个阶段。

由于公司已经拥有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专利技术,因此无形资产管理先从组合阶段开始,即对所有专利分别进行有效性鉴别,若属有效专利,则由公司属下各业务部门决定是否对此专利进行投资。第二步是分类,把专利分成正在使用、将要使用和不在使用三类,然后确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或放弃此专利。在计划阶段,制定专利利用与业务部门经营目标实施计划,这一阶段与价值评估和竞争力测评阶段相联系。随后是价值评估,确定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道化学公司与一家咨询机构合作开发出一套名为“技术因子法”的综合性无形资产评估方法。这种方法能方便快速地进行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估,计算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净值中所占百分比。在市场测评阶段,公司对其他竞争对手的知识、能力和无形资产情况进行评估,以便明了对比情况下本企业的知识管理状况。而这又是通过应用所谓的“知识树图”来完成的,即把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无形资产情况同时放到一张图上,形成综合机会图,从而可以对各自的优势、无形资产覆盖范围和机会空缺等指标进行评估。根据前面对企业在知识管理上存在的差距分析,对公司在最后的投资阶段决定采用诸如对研究加大投资、建立合资企业、从外部获取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等策略。

道化学公司无形资产管理模式起步于五年之前,目前已获得丰厚回报。据统计,通过放弃或赠送本企业不再具有价值的专利,公司已节省专利税4000万美元,而专利许可使用费收入从1994年的2500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25亿美元。

名词在先

1.无形资产果真无形吗?

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特征十分明显:一是没有任何实物形态;二是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三是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四是具有可辨认性。其中,可辨认性指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或者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通常,企业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特别指出,由于商誉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故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

2.研究与开发的关系就像一种沉默的“宽播广种”

研究与开发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但是也各有区别,研究就像一种沉默的“宽播广种”,而开发则是一种“从奴隶到将军”的驰骋。

研究是一种从“无”到“有”的想象和探索过程,具有探索性,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开发是一个从“图纸”到“产品”的试制过程,是生产前或者使用前的样品和模型的设计、建造、测试等,对新技术工具、模具的设计等,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4.研发费用的列支渠道是如何“两条脚走路”的

研究阶段的支出,计入发生当期的管理费用,而对开发阶段的支出,则需要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同时满足下列五项条件的(一是完成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技术可行性;二是具有完成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三是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方式;四是有足够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五是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可确认为无形资产。另一种就是,如果不能符合上述五项资本化条件,就应该把这种开发支出,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对于无法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应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重点把关

1.无形资产的确认门槛

第6号准则(无形资产)管辖着除了下列三项目(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石油天然气矿区的权益、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之外的所有无形资产。同时,企业在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方面,即使花了钱,也有市场成交价,但却不能将其作为无形资产予以确认。

2.无形资产初始计量的“五项原则”

初始计量的成本确定要坚持“五项原则”:一是自己花钱买的,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二是自行开发的,包括自符合规定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所发生的支出总额;三是投资者投入的,应按约定价值确定,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四是接受捐赠的,当捐赠方提供凭据的,按凭据标明金额加相关税费确定;当捐赠方没有提供凭据的,参照同类或类似无形资产市场价格估计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确定,或按该受赠无形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五是其他情况取得无形资产的成本,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第7号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12号准则(债务重组)、第16号准则(政府补助)和第20号准则(企业合并)确定。

3.无形资产摊销的计提

无形资产成本即为入账价值,使用寿命为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为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无形资产摊销年限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确实需要变更摊销年限的,应将变更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否则,应视作滥用会计估计变更,按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账户收关

在通过“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科目核算的同时,新增设了“研发支出”科目。“研发支出”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交换花样翻新快实质公允两不误

故事开篇

公允价值 = 公平交易?

在一次有关会计准则与企业决策高层论坛上,各方专家在说起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此番《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拨乱反正”时,不约而同地表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无可厚非”和“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说起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中公允价值地位的“扶正”,众多专家从理论到现实,认为理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这是无可厚非的制度安排,不能再因为一些公司借此操纵盈亏就“一棍子打死”。的确,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在这种情形下,公允价值势必衍生出相应的交换利润。而如果沿用此前的账面价值计算法,则基本不产生利润。当然,新准则规定,如果上述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仍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能确定交换损益。如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导致发生的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专家们大多深信,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法,对某些拥有公开市场信息的资产项目来说,无疑是一个真正的制度进步,尤其是对股票投资之类的资产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公允价值能够顺利计算,也更符合公司实际情况,而且所产生的利润也是令人信服的。例如,某沪市上市公司持有申城南市区一房产,在1999年买入时,价值8000万元。随着近几年上海房地产价格的大幅飙升,该房产的市值已高达1.8亿元。现在该上市公司将该房产换出,如果按照原来的会计准则,仍将以8000万元的账面价值来计算。现在,采用新准则的公允价值计算,则会产生1亿元的利润。真金白银进了“腰包”,自然值得庆幸,对投资者、对公司等相关利益者而言,这是非常有好处的。

不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能是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已经让人觉得公开这一“潜规则”会让部分企业无法无天,这些为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而绞尽脑汁的专家们,说起公允价值话题时,无不对众多资产的所谓公允价值的可信度表示怀疑,他们纷纷担忧:“公允价值不容易取得,关键看评估机构如何评估。在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后,如何规范评估市场,成为重中之重。”

看来,成也公允价值,败也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让人欢喜让人忧?你何时才能真正成为公平交易下的公允价值呢?我们拭目以待。

名词在先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以货易物是一路货色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25%以下)。

重点把关

1.商业实质判断的“两条军规”

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非货币交易应当具有商业实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一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在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显著不同。如:未来现金流量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如以存货换设备;未来现金流量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如以国债换房屋;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如以商标换新专利;

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2.非货币性资产的“选‘秀流程”

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标准与流程如下:

对于非货币性交易,如果同时满足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以公允价值计价,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损益;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确认损益。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何“大行其道”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差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不涉及补价,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涉及补价,在支付补价时,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在收到补价时,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而换出资产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视资产类别分别处理:存货类,应当视同销售处理,根据第14号准则(收入)按其公允价值确认商品销售收入,同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类,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支;长期股权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4.以账面价值计价的特有市场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当期损益。

5.换入多项资产的成本处理如何“兵分几路”

换入多项资产的成本不同时,也有两种计价方式:

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换入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成本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账户收关

除了“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原材料”等资产类科目及其匹配的折旧、清理、摊销、减值准备类科目外,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则主要反映交换的损益差额处理情况。

只看市场风向标,绝非盈亏调节包

故事开篇

“洗大澡”洗出了“不得已”?

会计政策从来都是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博弈游戏”,也是考量各方对环境把握、现实感觉、“出牌”预期的智谋高低。一些知名公司在新旧领导人更替时,所上演的通过计提高额资产减值来“让我一次亏个够”的“洗大澡”现象,曾引起广泛质疑。此番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调整”也成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先前制度下,企业实行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后,通过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并追溯调整,将清理损失隐藏到以前年度,完全不影响本会计年度的经营损益,这给许多企业调节利润带来了一定的“自由空间”。

曾经长期龙居沪市榜首的四川长虹2004年度公司全年亏损36.81亿元人民币,每股收益从上年0.095元降至-1.701元。导致长虹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该年提取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据长虹2005年4月16日披露的2004年年报显示,2004年长虹计提资产减值总计高达37.55832亿元人民币,其中增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约25.06亿元、补提存货跌价准备约10.14亿元、短期投资增提减值约2.22亿元、固定资产因处置转出减值准备约1383.20万元人民币。

长虹之所以产生巨亏,各方面普遍认为是新任领导层上任后,以大幅计提坏账的方式来解决前任多年来所造成的历史问题,以待在公司改革及重组时更好地“轻装上阵”。事实上,这样的“账务魔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早已是“见怪不怪”,许多公司通过追溯调整,不仅不会降低当期损益,而且减少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数,反而大幅减低了当期的成本费用。对于一些ST、PT公司而言,为了释放连续亏损而遭受退市的压力,于是“长痛不如短痛”,本期提取巨额减值准备,以实现“胜利大逃亡”。

面对这种通过计提减值准备而使盈亏“洗大澡”的现象,此番减值准则规定对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自然是不得已的对策了,尽管这种规定与当今的国际会计准则不相吻合,但是它却是治理顽症的“猛药”。

名词在先

1.资产减值的“潮落浮标”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应进行减值测试,计算可回收金额。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将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2.可收回金额的标杆何在

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当中较高者确定。

重点把关

1.资产减值的确认门槛

本准则主要规范七类资产的减值,即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以及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

本准则不涉及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结余值、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项目的减值。

2.资产减值迹象的“七窍生烟”

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七窍生烟”:一是资产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二是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三是市场利率或其他市场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四是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其实体已经损坏;五是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六是内部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将低于预期,如资产产生净现金流量或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七是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

3.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如何确定

根据公平交易中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价格减去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在既没有法律约束力的销售协议、又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可以作为估计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参考。

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4.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何确定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5.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与处理如何进行

企业一旦确定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就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

需要特别强调,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账户收关

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来核算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并与“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对应运行。

猜你喜欢
账面生产性公允
账面盈利和账面亏损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账上趴着大批闲钱却债务缠身雷区就在脚下等你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浅谈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