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弗不
【名句系列一】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赏析】
辛弃疾的本意是在写元宵观灯的一种情景的。元宵观灯时,大家都往热闹人多的地方挤,而惟独“他”(应理解为“她”)与众不同,偏偏避开繁华热闹,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远处那灯火暗淡的地方,可见“她”决非等闲女子、等闲之辈。升华一步看,这个“她”不可以只理解为实实在在的一个女子,而应该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种成熟、理智也可,象征着一种高雅、至美也行;象征着一种成功、胜利也可,象征着一种非凡、至境也行;象征着一种奋斗、 追求也可,象征着一个理想、目标也行……为了“她”,“我”千百次地寻找,一次次地错过,而又坚持不懈地一次次地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千百次的努力,偶尔地突然地一回首,“她”正在那灯火阑珊处。这无疑在启示我们,任何成功、成就,都是在千百次的失败、奋斗,再失败、再奋斗中取得的。如果没有这千百次的学习、思考、比较、研究、实践、探索,没有这千百次挫折、坎坷、磨难、失败,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任何伟大的事业,任何辉煌的成就,任何传世的学问……都只能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
如果要展开理解,不说别的,就说说一些发明、创造吧。一支打破的温度计使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技术;一些密封完好的底片竟然会模糊使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现象;在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使熊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由于疏忽而忘记为一个盛有葡萄球菌的培植盘子盖上盖子,使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看起来他们的发明、创造纯属偶然,但偶然是寓于必然之中的,是他们经过千百次挫折、坎坷、磨难、失败后取得的。有句俗话说得好:机遇从来都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千百次的挫折、坎坷、磨难、失败,没有一种对追求的坚定、执著、痴迷精神,恐怕有再多的偶然机遇也会抓不住一次。
【名句系列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赏析】
这是一句使用频率较高的名句,很多同学既不能准确读音,又不解其深意。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仰:敬仰。止:句尾语气词,无具体意义,可不译。景行(应该读háng杭)行(旧读xìng,今读xíng)止,意思是“行为光明正大,就会有人效法。”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这两句诗的整体意思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我们现在的一个成语“高山景行”,就出自这里。
能够用这个名句来言说,我认为古之人中,非诸葛亮莫属;今之人中非周恩来总理莫属。
【名句系列三】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治国之术》
【赏析】
这也是一句常常使用而理解比较容易出偏差的名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从其词语上看。方:方正。隅:棱角。大音:美妙绝伦的音乐。希声:即无声。大象:大的形象。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但此“希声”和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虽“希声”而蕴响,是谓“大音”;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希”作“望”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老子》所推崇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看不见,听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所以,完整理解上句意思是: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最大的声音,恰恰是没有什么声音;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成语“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均出于此。
【名句系列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赏析】
很多人都会把“乐”字读错。“乐”不读“lè”,也不读“yuè”,而应读“yào(爱好、喜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之意。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非他莫属。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总之,以上句子的意思是: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成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出自这里。
【名句系列五】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
【赏析】
所谓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乃是说,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你是这样的,你就认为是这样的,说是山你就认为是山,告诉你说是水,你依然毫不怀疑其不是水。天真烂漫,纯洁无瑕,非此时莫属。此言真是把人生之初的本质特征,形象而又生动地道了出来。
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则又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再不愿意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一肚子的牢骚。
而所谓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则又是说,通过自己的修炼,更经历过诸多坎坷,人生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不与旁人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而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说到此,还让我自然地记起董桥曾经用毛主席的三段词来比喻读书的三个境界:①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②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③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李利群:《尽信书不如无书》,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
多年的教书、读书,读书、教书,当然也使我感悟到:其所谓的第一个境界,意思是,在茫茫书海中,确定自己所要读的书;其所谓的第二个境界,意思则是,读书时的激动的心情;而其所谓的第三个境界,则又是在说,读后的联想和想象、收获和体会、醒悟或感悟等等。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到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境界了。王国维所谓的做学问有三个境界: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每逢我们掩上书,我们都会合上双目,静静地遐思,思绪会像一叶扁舟在茫茫书海中遨游。我们会从孔夫子的《论语》中,读出亘古不变的哲理;我们会从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出古代多少朝代的兴衰;我们会从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读出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我们会由衷地被大师们的巨著所折服。我们会感到世界是多么的高深,有那么多东西自己从未思考;世界又是多么的宽广,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狭隘,正如鱼儿游入了大海,雄鹰冲向了高空。或许这就是第一层境界吧。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感悟到自己的无知,我们就会去弥补探寻。那一卷卷书,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走路时会思想,吃饭时会思想,睡觉时也会思想……我们会沿着孔子所指引的朝圣路废寝忘食地走下去;我们会与司马迁一道,没日没夜地,一口水也不喝地谈论古今;我们会伴在林黛玉身旁,或是一同哭泣,或是用手帕擦干她眼角晶莹的泪。此时的书已不是书,它就是我们的家;此时的我们也不是自己了,我们与作者仿佛融为了一体,会与他产生长久的共鸣。或许这就是第二层境界吧。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我们咀嚼过书中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与孔子,司马迁,曹雪芹告别了。当我们走进现实,回过头来,仔细寻思,会发觉自己已受益匪浅,脱胎换骨了。不仅如此,经过生活的不断锤炼,我们会从那些寻思中获得些新的东西,那是几位大师也不曾告诉过我们的,这就是我们新的、也是伟大的收获。或许这就是第三层境界吧。
感悟,投入,创新。这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学三境界的要旨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