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吉辰
今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雷电与地震一样,破坏力也很强.那空中的霹雳和轰隆隆的雷声总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憾.
雷电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自然现象,经常有巨大的破坏力.雷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雷电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亿美元,死亡3 000人以上.因此,了解雷电的规律,掌握先进的“避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富兰克林避雷针”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250多年前(1752年),冒着生命危险,用风筝把“天火”引到地面,从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雷电侵入波.其中直击雷最为常见,富兰克林设计发明了“避雷针”,不知避免了多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目前,防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它的保护范围似一把伞,保护半径只有避雷针安装高度的1~1.5倍那么大.因此,当建筑物很大时,就要在上面装许多支避雷针.特别是平顶的大建筑群,避雷针排列成行,宛如针林一般,这样,防直击雷安装的避雷针就变成了避雷网、避雷带.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上述的针、线、网、带实际上都只是接闪器.接闪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这种“避雷”设备需要精心保养和不断维修.
但是,由于雷电的形成原理十分复杂,它的爆发能量非常巨大,因此雷电仍然在肆虐着人类.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建筑物越来越高,电信通讯网络越来越密集,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是高达10亿美元.因此,科学家不断以新思路、新技术设计新的防雷电设施,如新型避雷带、法拉第网、高脉冲避雷针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变“被动引雷”为“主动引雷”
我们知道,各种“避雷针”实际上都是“引雷针”,将高空的雷电接引到地下释放电荷,这是被动引雷,被保护的高大建筑、油库等,仍然处于危险之中.能不能变“被动引雷”为“主动引雷”呢?
让雷电远离保护对象,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啊!请看我国科学家做的“人工引雷”实验: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只见一枚火箭腾空而起,带着一根细如马尾的钢琴丝,从地面直飞到千米高空,钻入积雨云中.这时奇迹出现了:张牙舞爪的闪电不见了,震耳欲聋的雷声消失了,瞬间,一道耀眼的闪电顺着金属丝从云层直击地面,巨大的雷电能量顺着钢琴丝猛扎入指定地面.在这里,凶恶的“雷公电母”被人们征服了!自1989年8月起,我国共研制出几百枚引雷火箭,用钢琴丝做导线,将地面一端深埋入地中,已经获得50%以上的成功,将“雷公电母”引入指定地点.我国这项引雷新技术开辟了“让雷电远离保护对象”的新途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世界上只有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中国掌握了人工引雷技术.
由我国自行设计制作的“人工引雷火箭”技术非常先进,装有特殊设计的降落伞,可防止“火箭”降落时对地面物体造成破坏.现在科学家利用地球卫星对雷电进行监视观测,可以预测800公里以内巨大雷电发生的时间地点,提前发出警报,采取相应措施,用来防范雷电的危害.
在“人工引雷”的基础上,科学家进一步研制出“定向引雷车”,车上载有雷电监测仪、引雷火箭、火箭发射架、遥控点火器和通讯设备等先进设备.根据需要可以开到预定地点,利用仪器监测,一旦发现有雷暴云产生可能威胁“保护对象”时,指挥中心就立即下令发射引雷火箭,将雷电在高空中引发,避免发生在保护地区.
另外,现代人类航天事业发展很快,其中各种航天器穿越雷雨云层时,如何避免雷击就是一个重要课题.现在科学家将一批特制的小火箭射向积雨云层,这些小火箭头部带有金属小圆球,结果有60%的小火箭诱发了电闪雷鸣,开辟了一条空中安全通道,就像战时工兵扫清道路上的“地雷”,使大部队能安全通过一样.
神奇的“激光避雷针”
20世纪人类有四个重要的发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单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能量非常集中,而且便于人工控制,所以自激光出现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那么,激光又与“避雷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一定强度的激光射出,沿途可以很快把空气电离,产生一条导电的通道,闪电就会乖乖地沿着这条通道走了,到了接近地面时,便会在预先准备好的传统避雷针上放电.这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诱导云层的电荷通过“富兰克林避雷针”放电,从而大大提高了传统避雷针的效率.
科学家还成功地进行了“激光引导雷电”试验,将高功率的激光聚集反射,照射到雷雨云上面,强烈的激光可以改变云团的导电走向,使雷电按照人们的意愿,在预定方位的云层之间放电,这样雷电就不会落到地面了.这个激光试验意义很大,成本比较低,也比较灵活,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方法.
不久的将来,灵巧的“激光避雷针”可以设置在机场、医院和核电厂等重要地方,有效地保护人类.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针”
早在1914年物理学家就已经发现:利用放射性物质能使空气电离的原理,可以增强避雷效能.近年来许多先进国家,研制出了新奇的“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针”.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针”的避雷原理,与富兰克林避雷针的原理基本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前者发射的射线,使避雷针附近的空气大量地电离,主动地打开一条与云中电荷相通的放电通路.你想,这么多离子在空气中移动,足以形成一条电的通路,把云层中的闪电引下来.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针”能及早放电,使保护区内无闪电产生,且避雷功能更为强大,保护范围也大得多.放射源一次装上后,使用一二百年是没有问题的.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针的类型很多,结构大体相同,都是由下列各部分组成的:一根尖顶的金属杆,一个与杆绝缘的金属锥体,锥体上装有放射源,锥体四周下垂三根飘带状的接触天线,一个与杆连接的金属环,中央的金属杆是深深接地的.它的保护范围比同样高度的“富兰克林避雷针”大十几倍到几十倍.
在欧洲雷电最频繁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许多易受雷电影响的建筑,如无线电发射台、变电站、燃料油库或天然气贮存库、军工厂、核工厂都装置了这种新型的避雷针.对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古代遗迹,如雅典的卫城、西班牙的参坦达纪念碑,也采用了这种新型的避雷针.我国广州的石油化工厂、南京的栖霞山化工厂、四川的维尼伦厂等也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针,北京的长城饭店最近也已采用,效果明显.
由于所使用的放射性物质是严格密封的,对建筑物下面的人没有丝毫危害,是绝对安全的.现代核技术与电子技术及材料技术一样,将成为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