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永
【摘要】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一生共创作了555钢琴奏鸣曲,其奏鸣曲的创作不仅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更是为主调音乐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奏鸣曲K430曲式、和声的分析以期管窥出其音乐特征,并就演奏进行阐述。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K430;曲式;和声;演奏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1685年出生于那不勒斯,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的第六个孩子。16岁即任那不勒斯宫廷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和乐师。两年后随父亲移居罗马,曾以乐师的身份服务于波兰女王玛利亚·卡西米、丰特斯侯爵(Marquis de Fontes)和圣彼得大教堂。1719年移居葡萄牙,担任里斯本贵族教堂的乐师,以及国王约翰五世(King John V)的公主玛利亚·巴尔巴拉(Maria Barbara)的教师。1728年公主嫁给西班牙皇太子,斯卡拉蒂随之前往马德里,担任宫廷乐师,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最后的28年。
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拨弦古钢琴家,但受父亲影响,前半生的作品主要是歌剧和宗教歌曲,16岁开始创作歌剧。后期开始大量创作大键琴作品。他一生写作了555首钢琴奏鸣曲,大多数是单乐章,以单一的演奏技巧为中心构成,有的采用巴洛克式的二部曲式(AB),有的与巴赫的创意曲写法相同。斯卡拉蒂生前出版时称之为“练习曲”。这些作品反映了西班牙宫廷和民间的生活面貌,并融进了意大利的精神,丰富了音乐的风格,同时发展了键盘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手段。许多吉他演奏家将它们改编为吉他独奏曲。斯卡拉蒂的作品分别由意大利钢琴家朗戈(Alessandro Longo)、美国古钢琴家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和意大利音乐家佩斯特利(Giorggio Pestelli)编目,分别使用三人姓氏第一个字母 L. K. P. 为标记。
奏鸣曲K430让人感到斯卡拉蒂的能力乃至天成,那是一种强烈的,不可遏制的情绪和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本曲对宫廷舞蹈特征进行描述,将贵族的气质表现得惟妙惟肖。在它轻巧的旋律里,弹奏者不仅得到技术上的锻炼,并且在审美情趣的提高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作品将谐谑的情趣、优雅的风格、写实的手法所具有的具象性、以及反复特征手法带来的技术练习的作用融合在同一首作品里,显现出通体流畅、平易近人的性格。
一、音乐分析
1、曲式
全曲的曲式结构为古奏鸣曲式:
(1)、呈示部
主部(1-8),由两个4小节的乐句构成并结束在属和声上;在主题雅致的贵族气质中以轻巧的八度大跳动机给以点缀,像舞曲开场时邀请人向来者敬礼,对人性快乐的描述在此刻是以十分写实的手段加以表现的。
连接部(9-18),击节式动机从弱拍引入,改变了强弱音位的次序,使三拍子的节奏感变得模糊,谐谑的不可预料性再次得以展现;低音部连续使用平行八度,空洞的和声效果却在不可预料的拍位上起了强调作用;在节奏上,打破了种音规律,与主部形成对比。
副部(19-41),调性转为A大调,欢快的主题在f的力度上出现。19-26小节旋律声部使用了扩展音程的手法,通过音域的加宽伸展了音乐内在的张力,同时左手加进八度和弦,增强了音乐的力度,并以不断的重复给人一种期待感。26小节转为三声部,高声部从第三拍起,运用了大量的切分音,打乱了舞曲的节奏感,有谐谑手法的不可预料性;31小节引用了连接部的材料。
结束部(42-54),是对主部主题第三小节节奏的发展,伴奏声部则延用了主题节奏型;在和声上可看作副部终止式(Ⅰ6-Ⅳ-Ⅴ7-Ⅰ)的补充。
(2)、展开再─再现部
展主材(55-72),在A大调上展开主部材料,在62小节声部扩展为三声部,低音部出现属持续音a,预示着主题的再现。
连接部(72-75),调性转回D大调并简单的再现了连接部的动机。
副部(76-95),与呈示部中副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调性的回归(为完全的奏鸣曲式的确立迈出了决定的一步)。
结束部(96-108),同42-54小节。
2、和声
奏鸣曲K430在和弦与和弦外音的使用上,斯卡拉蒂以功能性三和弦、七和弦进行为基础,常用和弦有Ⅰ级、Ⅳ级、Ⅱ级、Ⅱ7级、Ⅴ级、Ⅴ7级、属九、副属、重属和弦以及辅助四六和弦。在和弦外音的使用上主要有短倚音,这是斯氏和声中的最大特点,以造成不协和的音响效果;此外,还有辅助音、经过音等;在斯氏奏鸣曲中和声节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小节一个和弦,和声进行的动力性不强。这种和声节奏与其古奏鸣曲是融为一体的,也是与古典时期奏鸣曲的区别之一;在调式调性上,斯卡拉蒂奏鸣曲在调式运用上消除了教会调式的影响,同主音大小调、平行大小调的对比成为调式色彩的对比,在主题展开中、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等都有大量运用。而直接用换调方式展开主题更是大胆的尝试。调性发展与斯氏所创立的规范的古奏鸣曲式一致,在调性发展上创造了T-D-S-T式的调性布局,特别是展开—再现部中副部调性的回归为完全的奏鸣曲式的确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也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和声语汇上以Ⅰ—Ⅳ—Ⅰ、Ⅰ—Ⅴ—Ⅰ或Ⅱ6(Ⅳ)—K—Ⅴ7—Ⅰ(见谱例1)为主,简洁、明晰。终止式中采用大量的正格进行,特别是在古奏鸣曲中的主部与副部的结束处往往是由T-S-D-T典型的和声序进组成。终止式向来是体现调式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调中心最集中、最浓缩的窗口,终止式的和声构成形式,总是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声语言的典型特征,它有如当时和声全貌的一个缩影,成为浓缩整体和声的规范,斯氏奏鸣曲中的和声终止成为古典乐派和声终止的直接前身。
二、演奏
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主要是为了巴巴拉公主的钢琴练习而作,因此每一首都有一个训练某种或某几种明确的钢琴技术、技巧的目的。如音阶、琶音、双音、大跳、同音反复、多种装饰音等,其中双手位置互换(交叉)的弹奏技巧是斯卡拉蒂用得最多、最精彩和最有效果的。对于奏鸣曲K430的演奏,总体看来,触键时要直接而有弹性,掌关节松而灵活,指尖触感集中而富有弹性,力求发出圆润、透明、有光彩的音色;在快速跑动时讲究颗粒性,像一串串珍珠般闪闪发光;在需要较强的音量时可用手臂力量,但不能过分,强弱的幅度不能拉得太开,即f和P的对比不能过于强烈,不要大起大落。在和声进行中,依据所演奏的和弦性质、和声布局、走向以及解决的方法,使稳定与不稳定的因索表现鲜明,并通过双手声部的协调进行,使作品的内容得以深入的揭示和体现。在节奏方面可以弹得个性化些,演奏者除了注意触键技巧外,还要具有灵活、生动的表现力,更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
具体说来,乐曲的1-8小节在演奏时,要注意顿音的弹奏,尽量做到清晰、明亮,第3小节旋律声部要奏的连贯、稍微有力;9-19小节,演奏时注意低音部超八度的和弦分解音以及波音的演奏;20-54小节,低音部改为八度同奏,这里既要突出顿音的演奏,又要做到右手宽音域旋律的演奏,颤音的演奏要自然,清晰;55-66小节注意双音的演奏,尤其要突出小三度音程的柔和、轻巧;96小节至结尾突出右手旋律进行,左手的六度音程演奏的有力但不要砸琴。
参考书目:
[1]《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钱仁康,钱亦平 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2]《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五十首键盘奏鸣曲分析》.董蕾,李睿,徐阳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3]《斯卡拉蒂四十五首奏鸣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
[4]《钢琴艺术发展史》.周微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