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阶段“领袖人才”的培养

2008-09-20 03:58吴颖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领袖培养目标范畴

吴颖民

现代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核心,就是领袖人才。因此,国际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重要的是“领袖人才”的竞争。而领袖人才的培养并非要等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而是要始于高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尤其是对于优质高中而言,不仅仅要承担培养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公共教育责任,更要担当起培养“领袖人才”的社会责任。

一、何为“领袖人才”

根据传统辞书的解释,“领袖”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最高领导人;二是“衣领”、“衣袖”的统称,借指为人表率的人。这两个方面分别揭示出“领袖”的社会角色特征以及品格才能特征。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要力求避免陷入“领袖=高官”的认识误区,不能把对“领袖”的理解局限在一个狭义的范畴。

在讨论高中教育阶段“领袖人才”培养的问题时,必须清楚界定在“高中教育阶段”这个具体的语义环境中“领袖人才”的具体内涵。

我们所讨论的高中阶段的“领袖人才”,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高中现实生活中在各个领域发挥着“引领者”功能的学生领袖群体;二是指在这些学生领袖中,将来可能在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出“引领者”功能的潜在领袖们。

二、如何建构高中阶段“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

“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关于人内在的品质结构;二是关于人外显的行为特征;三是把人的内在品质展现为外显行为的能力要求。

(一)学生领袖的品质结构

在建构学生领袖的内在品质结构时,我们从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两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设计。

1.人的社会属性对学生“领袖人才”的品质要求

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其根本作用,是要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在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领袖人物可以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发挥不同方面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复杂的人类社会是由几个基本元素构成的:一是社会的组织形式;二是社会之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状态;三是社会成员对人自身、对社会、对自然万物的认识水平。

对应这些基本因素,人们通常将其归入不同的范畴:社会的组织形式——政治范畴;社会的关系状态——道德范畴;社会的认识水平——思想范畴。因此,我们认为,尽管领袖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说,都必须落实到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不断完善,引领和推动社会的关系状态不断改善,引领和推动社会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

这样,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大致形成了这样一种构建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引领和推动完善社会的组织形式——从政治范畴的角度建立提高政治品质、提升管理能力的培养目标;引领和推动改善社会的关系状态——从道德范畴的角度建立提高道德品质、提升美善情操的培养目标;引领和推动提升社会的认识水平——从思想范畴的角度建立提高思想品质、提升思维质量的培养目标。

2.人的自然属性对学生“领袖人才”的品质要求

从人的自然属性来看,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其根本作用,是要引领和推动人类自身的发展。从人类的进化历史来看,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于芸芸众生的高级动物,一是人类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形体结构和身体机能;二是人类进化出其他动物所难以比拟的学习能力;三是人类在长期严酷的物竞天择中形成了积极应对的心理机制;四是人类“群居——社会”的生存方式把族群相护的生物本能提升为情感互动的人类本性。

对应这些范畴,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我们提出了一个领袖人物在引领和推动人类自身发展进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优化人类的身体机能——从生理学范畴建立提高身体素质、提升生存技能的培养目标;提升人类的学习能力——从学习论范畴建立提高学习素质、提升智商(IQ)的培养目标;优化人类的心理机制——从心理学范畴建立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心商(MQ)的培养目标;提升人类的情感本性——从美学和行为学范畴建立丰富情感、提升情商(EQ)的培养目标。

(二)学生领袖的行为特征和能力要求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必须具备一种具有公信力和征服力的内在品质,在品德风范、道德情操、理想志向、认知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具有一种折服众人和堪为人表的示范性。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还必须具有一种富含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从具有善于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准确传情达意的表达能力、深入打动人心的鼓动能力等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领袖人物,还必须在认识事物时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性,在分析形势时表现出判断的准确性,在组织活动时表现出策划的缜密性,在实施计划时表现出控制的有效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表现出应变的机敏性,在实现目标时表现出追求的坚定性。

我们建构的是一个近乎“完人”、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的培养目标体系。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可能要求一个学生领袖能够充分满足每一个条件要求,只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促进学生把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与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为学生树立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建构相应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

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必须通过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等一系列的转化过程才能实现。学生“领袖人才”的培养目标拟定之后,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活动机制,确保学生“领袖人才”的培养能够具体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活动设计中,体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里,体现在学生的现实发展中。

(一)建构相应课程体系及培养机制的基本思路

1.构建常规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互补体系

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是国民教育,是面向广大民众的普及教育。这个逻辑起点决定了现有的常规课程体系不可能是面向一个特殊的“领袖群体”。因此,现有常规课程体系中的国民教育要求,也是一个“领袖人物”所必须接受的。要培养“领袖人物”,不能撇开现有的常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利用现有常规课程体系中的资源。

与此同时,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满足学校在培养“领袖人物”方面特殊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与学校现有的常规课程互补,从而形成一个常规课程、校本课程的互补体系。

2.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民教育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务等重大政策要求,自然是我们构建“领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政策依据。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活动课程等新课程理念,是我们构建本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人才培养规律,“领袖人才”的品格、才能特征等,是我们设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依据。

3.构建以强调主动表现、注重氛围激励为特征的培养机制

“领袖”,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也非自我标榜所能成就,而是一种公众评价的结果。“领袖人才”,不是依靠课程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

一个学生领袖的产生过程,大致经历过以下阶段: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显示阶段。学生个体成员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中清晰显示出其个性才能。其次是公众检验、认同阶段。当个体成员鲜明、突出的个性才能在校园中涌现出来之后,学生群体在对其做出评价、判断和认同的同时也在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再次是“领袖形态”的强化、生成阶段。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公信力,强化着“领袖形态”的生成。这个强化过程,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社会公信力不断提升“领袖”的社会威望;另一方面是“领袖”凭借其社会威望对集体成员发挥着引领作用。社会威望与引领作用在循环互动中不断强化着“领袖形态”的生成。

据此,我校的培养机制建立在三个基本点上:一是强化“不怕冒尖,敢于冒尖”的校园主流价值观;二是打造各种展现学生个性才能的平台;三是催化“领袖形态”的生成。

(二)构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补互动、以强调实践体验为特征的课程体系

1.建构常规课程与校本课程互补的显性课程体系

这个显性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现行常规课程部分。在学校现行的常规课程中,包含有对学生进行理想志向、道德情操、知识才能、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领袖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二是校本选修课部分。我校充分利用本校教师及高校学者、高级专业人员等人力资源,开设了108门选修课,构成了一个含有“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道德伦理”、“人生规划”等相关学科内容的综合性选修课体系,并且专门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基本知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价值观等课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三是专家讲学部分。我们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为学生开设“报告会”,介绍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介绍各种学术领域的前沿发展,介绍社会名流的成长经历。四是学生“专题论坛”部分。我们定期举办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行组织、以学生为主讲人的“专题论坛”,让学生在讲坛上崭露头角。

2.构建强调实践体验的隐性课程体系

这个隐性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一是校园文化环境。我们精心设计校园的文化氛围,利用墙报、标语、雕塑等各种载体,营造出一种充满激情、催人奋进、激励成才的氛围,让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二是学生社团活动。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实践方式,创造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展现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涌现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三是学术创新活动。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学有所长,勇于创新,大胆参加社会上和国内外的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学术交流活动、合作研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杰出者的自豪,让学生在与著名学者、名家巨匠近距离的交往中接受熏陶。四是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强调从四个领域实现齐头并进:一是走上社会参加公益事业,强化社会责任感;二是走进内地开展文化之旅,积聚民族文化底蕴;三是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先进地区的发达状况,强化时代使命感;四是走入贫穷地区了解弱势群体,全面认识中国国情。□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领袖培养目标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