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漪
经历过严寒,才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经历过黑白颠倒,人性遭践踏,才真正体会到人的尊严的珍贵。
1977年“四人帮”已粉碎,但套在教师头上的“两个估计”枷锁还未打开。出于10年“文革”高压下的恐惧,许多教师不敢说,不敢干,徘徊观望。我更是如此。曾被冠以“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吹鼓手”罪名,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包括上公开课,个别指导学生,都是为这条路线卖命,当然只能噤声。平地一声春雷,这年9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建国后17年教育工作的成就。以推翻“两个估计”为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突破口。这年深秋,上海在文化广场召开了教育方面的千人大会、会上,我与另外三名教师发言,批判“两个估计”的错误,吐露压抑在胸中的真言。整个大会群情激愤。砸开了“两个估计”的锁链,教育的春天来到了。我和许多“文革”中受迫害的教师一样,迎来了教学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这年深秋,南京路上海医药商店7楼上海电视台教育演播分室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中学教师向学生授语文课的实况。演播教材由我自选,选的是高尔基的《海燕》。尽管从未面对过电视镜头,心里有些紧张,但由于有冲出“文革”暴风雨的欢乐,心灵放飞,从容起来。朗读,剖析,讨论,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学生十分投入,我也得心应手,进入忘我境地。齐读到“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群情振奋,语调高昂。自信、豪迈、欢乐洋溢其间,这似乎已不是高尔基的诗句,而是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课在朗读全文中收煞。有学生风趣地说:“我们刚从海边归来。”此时此刻我顿悟到:上课是用生命在歌唱!三尺讲台无限爱,爱学生。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课文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丁丁冬冬流入学生的心田。随后,我收到好些封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来信,这些收看电视的老师和我虽素昧平生,但心中表露的却是共同的心声:冲击暴风雨,课堂里春风拂面,教育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
1979年12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在上海召开,好几位我仰慕已久的老专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蒋仲仁等参加盛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后进行选举。由于我须参加刚恢复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的选举。无特殊原因不可请假,中语会选举只得缺席。没想到我这名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竟然也被选为该会的副会长。能进入研究语文教学学术的殿堂,多了许多学习的机会。真是心存感激。
1980年8月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北戴河召开的座谈会。会前,苏灵扬同志与我深入探讨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她是资深的教育行家,有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第一次见到她,我有点拘谨。她亲切和蔼,话匣子一打开,滔滔滚滚,不知不觉我就全部放松了。她反复强调语文学科重要,教好语文极其不易,要有功底,要有文化。言简意深,我一直记在心中。座谈会上,围绕语文教改,与会教师谈了不同的认识与做法:有以作文为中心安排教学,有以阅读领先、读写结合,有强调听说,以听说促读写等,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我真切感受到许多优秀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满腔爱,我由衷感谢中语会给我以启迪思维、博采众长的机会。根据会议安排,我也作了发言,阐明读与写、教与学、教文与育人的关系。
80年代初,云南省中语会与四川省中语会相继成立,时任研究会秘书长的陈金明同志与我二人被邀请参加。云南省中语会成立大会上,全体与会教师那种全神贯注、对语文教学开创新局面的渴望令人感动。会上,我就语文教改作了长篇发言,会后,老师们围着我问这儿问那,对语文教学的钟情与热爱构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热气腾腾,亲密无间,至今难以忘怀。四川省中语会成立的场景同样激动人心。开会的大礼堂台上放满了当时最先进的电器设备,参加会议的教师代表济济一堂,人满为患,只得对外拉了许多根线。那种人气,那种追求,那种精神,是教育中极其宝贵的财富。这哪里是邀我去作报告?分明是让我接受一次难得的教育!分组讨论时。好些资深有学问的老师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使我受益匪浅。那时。不言一个“钱”字,事业为重。
80年代初,在武汉成立中国语言学会。上海语文学会派5人参加。会长罗竹风同志带队,我这名中学教师也算是其中一个。这个会议全国语言学家云集,学术流派纷呈,哪有中学语文教师的份?现在想来,全是前辈罗竹风同志对后辈的提携。他十分尊重中小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育意义重大。会开幕了,一位位大语言学家步入会场,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其中有些是我心仪已久的学者,如王力教授。读他的《古代汉语》,我常会激动不已。会议使我大开眼界,不少专家对自己构建的语法体系说起来如数家珍,爱护备至。那种投入,那种沉浸,那种执著,那种神往,令人肃然起敬。其中谈到初中暂拟语法体系的问题,评是说非,争论热烈,最后的结论是非改不可。
1981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研究中学教学语法的问题,语言界许多大专家也莅临了会议。会上,又是热烈的学术争论。我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张志公先生嘱我紧扣第一线实际情况,谈自己的看法。发言中我强调语法要学,但要简明扼要,便于学生掌握,与学术研究讲究系统与精细要严格区别。中学课堂教学无深奥的学问。但必须用明确的语言把概念阐述清楚,切不可含含糊糊。可这可那。两次参加学术会议,深感语法教材编写极其不易。倾注了多少专家对我们基础教育的关注。
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组织我们在山东长岛审查中学语文教材。多样的自编教材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有以主题为单元的,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线的,有以写作为中心的,有以阅读能力培养为线索贯串的。印刷的书本虽不精美。但涌动着的是对语文学科的挚爱深情与探索追求。我一本本认真阅读,比较对照,剖析各类教材的利弊得失,联系教学实际,深入思考,受益良多。我领悟到:教学实践是检验编写指导思想的试金石,只要科学、合理,教材就会有生命力。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从事这类工作,要有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切不可固执一己之见,更不能意气用事。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春色满园。后来有机会参加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教材审查工作,我总是抱着以学为先。积极补台的态度。一纲多本,人气旺盛,互相促进,语文教学勃勃有生机。
最难忘的是80年代教学第一线风起云涌的语文教改浪潮,百舸争流,繁花似锦。我也积极投身其中。一方面孜孜砣砣进行实践,开展研究。一方面向同行专家学习,博采众长。丰富自己,弥补不足。60年代初,我从改革教学方法开始,力求抓
精要,去烦琐,抓实效,去形式,克服只见书本不见人的毛病。“文革”中断裂,未作任何实验。获得第二次解放,可以放手进行改革,岂不快哉?我是一名教师,心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生命中最大的事就是一个心眼儿为学生,让生命和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有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学习的主人,才真正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全神贯注,用心听说读写,扎实而有效地提高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我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上下功夫,课内课外采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培养,引领他们热爱中华民族汉语言的瑰丽神奇,体会经典文章的奇妙无比,深入文本之中辨认字词。揣摩语言,把握文脉,体悟思想,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我追求的目标是把每一堂课上好,既一清如水,又情趣盎然。这倒并不是因为几乎每堂课都有老师来听,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几百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滋生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为此,我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做到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眼看,耳听,脑想,口说,手写。在教学中不断实验,改进。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线性往复转换为网络式结构。“教”作用于全体学生,即使提问,也设计得深浅有层次;“学”反馈于“教”,学生与学生之间切磋琢磨,交流促进。教师不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引导,启发,点拨,开窍。各个层面的学生积极性发挥了。课堂上的发光体就不是教师一人,而是能者为师。学生思想高度集中,常会超水平发挥,冒出惊人之言,闪烁智慧的火花。我及时抓住。在全班点燃,就收到了水涨船高的效果。我从不到外地巡回上课,所以全国各地来听课的老师特别多。课后,他们经常问我的一句话是:“你们学生发言怎么旁若无人?”我总重复回答:“他们习惯了,靠的是自强自信。”
有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不明显,究其原因往往不在语言训练比别的学生少,而是思维跟不上。比如提问题,他们不是不想提,而是提不出,发现不了问题。不会思考大大阻碍了他们学习的步伐。为此,我探讨在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如何大力发展他们思维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思维是外界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促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层层推进,在辨疑、析疑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教学中精心设计,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启发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耐心地、细致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思维日益活跃,语言的理解与使用明显增添色彩。
在同一课时内,如何让学生多方面获得培养,提高学习的综合效益,是我钻研80年代、90年代语文教学大纲不断深思的问题。大纲的“教学目的”用两个句子表述。第一个句子是学习语言文字培养语文能力方面的,第二个句子是发展智力,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前者看做是硬任务,对后者并不作精心思考,随意性大,甚至丢在一边。其实,前后两句并非是不相干的两件事,而是糅合在一起的,“在教学过程中”把它们紧密融合为一体了。形式和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缘文解道,因道释文,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生命力才得以充分展现,学生思想情操、价值判断也可受到良好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课的立体化,多功能。在单位教学时间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效益,全面落实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以语言文字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核心,融入智力发展和习惯养成,思想情操的熏陶感染。上课不是只抓知识、能力一个维度,而是多维培养,将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发展功能与实用功能融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应试教育绝对强势,一课一练、题海题库甚嚣尘上之时,语文教学逐步异化。初三、高三毕业班以题代教,以题代读代写,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剖分肢解,作为训练的例子,学生在知、情、意方面有多少收获要打个问号。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下降,语文能力与素养也随之下降,距离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远。面对这种情况。在研究学生现状及学习国内外语言学科发展进步成果的基础上。我较为深入地思考主宰我们教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尤其是语文教育观念中最为核心的性质观。经过多年研讨,我认识到:语言不是单纯的载体。而是意识、思维、心灵、情感、人格的形成者。它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而且具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具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语文的基本特点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这个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由于在这方面作了较多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持续不断地探索,并撰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因而读到《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这方面的表述时,倍感亲切。
观点可以讨论,认识可以深化,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但语文教学在努力前进,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数十年来,我一直是在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的普通教师。无高深理论,无震人耳鼓的口号,上的是常态课,说的是常识性的话,尽心尽力跟上语文教学前进的步伐,让生命绽开春天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