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中“讲多读少”的无效现象,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提出以朗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并整理出较为实效的几种读书方法:一,理解朗读;二,掌握方法;三,多形式朗读。
【关键词】朗读;回归;语文学习;本真
从事语文教学已十余年了,近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又不易把握的问题:学习语文,较为本位的方法该是什么呢?!
回顾过去,一轮一轮啃教材,细嚼慢咽精讲练,但结果总是难如意,主要表现为:学生读书句读不清,作文少有文采,答题含糊不明晰等等。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逐渐明白:多读多背,才是学好语文之良方,读得过少,实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一、理解朗读的作用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朗读的教师已经很少了。到处所见,惟有教师一人之滔滔,未闻学生众口之琅琅。学生常戏谑说:该文理解谁最透,唯有台上那一人。这种不重视学生朗读,只注重教师多讲的教法非常盛行。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既是提高语文整体阅读能力的基本技法,又是提升语文素养、步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既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又能调节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感受文章的艺术美。中国古人是十分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的,那种低吟长咏的品味,既是口与心相融的过程,更是一个细细品味、揣摩意趣,领会主旨、逐渐消化的过程。通过口、眼、耳、心的结合,把文章的气势、语感、艺术韵味等慢慢咀嚼出来的。所以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二、掌握朗读的方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前的人不习语法,不注重释义,只在读上下死工夫,朝吟暮诵,时间长了文句就通了,意思也就解了。即须多读。
熟读还需要精思,精思又是牢记的条件。只有精思才让人去记得牢,记牢实了才能让人思得精、领其要。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朗读不仅仅是把声音放开放高,还须口到心也到,即要有感情地读。如格调高昂的《沁园春·雪》、《过秦论》之类宜高亢读,阴柔的《秋声赋》、《祭妹文》之类宜低回读,高低之间,尽现阳刚与阴柔。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三、朗读方式多样化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且喜欢语文,还须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以充分激发其兴趣。常见的办法有:
自由朗读。学生可自由、随意地读。对重点段落、优美语句有所侧重,重在理解整体内容,把握文章精要,体会语言特点,吟咏精彩片段。
齐读。这种方法在于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在琅琅书声中,促使学生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
点名朗读。可以全篇整体朗读,也可以部分朗读;不拘长短,酌情而定,依章而行。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读得精彩给之以掌声激励,读不到位及时进行指正。
分角色朗读。对小说、戏剧的学习,分角色朗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如学习《药》、《雷雨》、《守财奴》等作品时,分角色朗读,可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配乐朗诵。对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可选择与作品风格和谐的轻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可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先模仿再朗读。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可配《二泉映月》或钢琴曲《月光》;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可配古筝曲《渔舟唱晚》;读《孔雀东南飞》可配小提琴曲《梁祝》等等。情随境生,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
仿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如读李白的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诗风的豪迈飘逸与气势磅礴;读杜甫的诗,则品味到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读李清照感受婉约清丽;读陶渊明则品隐逸与闲适;读到高兴处则眉飞色舞、神采飞扬;读到忧愁时意气深沉、满目萧然;……
总之,学好语文不能离开朗读这一基本技法,中学生正值风华正茂、记忆绝佳的时期,尽量引导他们多读多背,对经典作品反复吟唱、细细品味,久而久之,自然会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长足的进展。
【作者简介】陈远书,贵州省绥阳县儒溪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