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丹
摘要:上个世纪末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对高水平运动员全年参加重大比赛而一贯遵循的“周期”训练理论形成了冲击,一些学者针对“周期”训练理论部分观点不适应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现象提出了质疑,并相应提出“板块”训练理论以期适应现代高水平运动员全年多次参加比赛的需要。在介绍两种训练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冲突的同时,力图从方法论的层面揭示训练理论变迁的逻辑必然和哲学基础。
关键词:周期;板块;训练理论;变迁;哲学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79-03
1观点背景
1.1周期训练理论周期训练理论,是原苏联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原苏联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参加1952年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60年代中期所提出的。
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由于在20世纪的50~60年代竞技体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理论的体系,对运动训练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十分薄弱,所以马特维耶夫的“周期" 训练理论在问世之后很快就传播到东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并于70年代进入部分西欧国家,成为竞技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主要是在它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训练的。中国因受前苏联训练理论的影响,周期训练理论已广泛被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接受, 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训练理论之一。[1]
1.2“板块”训练理论前苏联训练学者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对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已不适于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他在大量、长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即被称为“板块”(Block)的训练模式。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没有从“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角度概括训练的过程,而是分别对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从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对训练安排进行了解释,同时,他又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特点提出了“集中负荷效应”的训练方法,即将一些对专项成绩具有关键影响和运动员相对薄弱的素质以“板块”(Block)的形式集中插入训练当中,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该素质的训练负荷,通过对它的集中训练和优先的发展,实现专项成绩的突破。[1,3]
“板块” 训练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素质和能力加以训练。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练效果。 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训练准备期,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和目标的转换。在“板块"训练理论中,准备期同样安排比赛,在比赛期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最大力量)。因为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通常训练的刺激已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这必须通过比赛来实现。[3,4]
2观点冲突
2.1高水平运动员对现代赛制的适应性┙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不仅导致大部分项目的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比赛的形式、规模也发生变化,以及各赛次与运动员的利益、资格和排名等都发生了关系,例如,从2004年8月8日雅典奥运会决赛开始,至2005年8月13日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刘翔共参加了14次国内外的大型比赛。
由于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强调准备期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且以突出负荷量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训练,以便为准备期后期的专项训练奠定基础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目前高水平运动员的赛制变化。运动员处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依据生物适应的原理,他们对训练方法和负荷的“专项性”要求也在提高,只有那些接受刺激的组织和系统才可能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只有刺激的强度超过现有的专项适应水平才能够打破原已形成的“平衡”,在高层次上建立新的“平衡”。显然,如果在高水平训练阶段仍然遵循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在占训练时间最长的准备期以低强度和一般的训练内容为主,则不可能使机体受到适宜的刺激,也不会获得良好的机能储备,另外,这种长期脱离专项的训练手段和负荷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而且会使机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朝非专项的方向发展,导致专项能力的下降,因此,准备期运动员难以参加比赛和获得持续的参赛能力。目前,我国部分体能类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成绩长期徘徊不前,只能达到一般世界水平,而无法进入世界高水平的状况,与我们受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影响,在高水平训练阶段缺乏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不无关系。[1]
而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的“板块”(Block)训练理论,则是依据生物适应理论,将运动训练过程理解为一个适应循环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blockA),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专项比赛所需的运动潜能;第二阶段为专项训练阶段(blockB),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能够充分利用其己经提高的运动潜能,并通过逐渐增加强度的比赛性练习将其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运动员可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第三阶段为主要比赛阶段(blockC)。这一阶段是一个适应循环的结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己提高了的运动潜能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板块”(Block)训练理论由于在准备期着重解决运动员的1-2个专项能力,同时在训练的各个时期中完成不同的专项训练负荷和训练任务的转换,准备期中可以安排运动员参加比赛。这与周期训练理论有着差异(表1)。
2.2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生物适应的可行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理论在准备期强调大的负荷量的一般训练,规定了运动员多种能力的平行发展,由于每一种素质和能力适应性提高的生物学机制具有异时性的特征(即每种素质和能力在负荷-疲劳-恢复-适应提高的过程的时间是不同的),若每种素质和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适应性提高和保持,某种素质和能力就会丢失或下降,尤其是对专项能力具有支撑作用的能力,显然,这种状况对提高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不利的。这不仅对教练员训练安排提出极其苛刻的要求,而且由于各种能力交互影响的复杂性,目前生物学的研究还难作到对不同项目、不同运动员素质和能力每个训练单元、训练周和训练阶段作出适应性提高的准确时间。因此,周期训练的模式只能是粗线条的训练,这对于当今高水平运动员细化专项能力的提高是不精确的。
维尔霍山斯基(Verchoschanskij)的“板块”(Block)训练理论,强调的是依据个别核心能力的突出发展,其训练时间是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作用的素质和能力所需要适应性来安排的,通过每一次训练课重点的刺激和连续课刺激的深度,以实现超越原有适应性水平、借以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同时在重点提高的素质和能力的练习中穿插一些可起到调节、辅助作用的其它能力的练习(表2)。从生物适应原理看,单一的素质和能力其适应性提高的时间,相对于周期训练准备期强调的各素质和能力的平行发展更较容易把握和控制(表3),同时这些专项的核心能力对机体所造成的疲劳,仅为局部的、对整体疲劳的影响较小,因此,不易造成过渡训练。
2.3理论模型适用的针对性马特维耶夫的周期理论提出的依据主要来自对部分体能类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竞技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而较少考虑机体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的生理、生化反应,尤其是没有深入分析研究不同运动器官和系统对训练产生的不同应激反应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很难对该理论适用的范围、条件、监测和指导程序等给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1]但是,毋庸置疑,马特维耶夫的周期训练模式对运动训练这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过程作了高度的概括,使人们透过年训练周期的划分以及不同训练阶段训练手段和负荷的不同安排,能够比较容易地捕捉到运动训练的脉络和规律,是训练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随着竞技体育极值化,高水平运动员间的能力差异通常仅为“百分之一秒”,对这细微专项能力的挖掘,必须要精确的筹划、设计与监控,因此周期训练理论这种模糊性很难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板块”(Block)训练理论的立意在于使周期训练理论在高水平元动员训练中所规定多种素质平行的发展的重点不突出、甚至有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3]通过一个个的“板块”结构的有机组合,集中地发展了专项能力,解决了在一个“板块”结构中、“板块”与“板块”间不同负荷性质和负荷大小不同的素质和能力有机地恢复与衔接问题。由于“板块”训练模式始终强调的是专项训练,因此,“板块”(Block)训练理论对于长时间的保持高水平运动员连续比赛的能力就成为部分项目重要的理论支撑。
3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
3.1训练理论变迁的自然逻辑训练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活动都具有它的内在的行为逻辑。从训练理论的发展的历程看,其实这个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相互联系的阶段,前后相继不同的阶段表现出的是代表人们认识进步的特征。而在不同的阶段内则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不同历史阶段训练理论研究成果,一般来说,表现出的是否定性的发展,并且是建立在训练实践危机的基础上,可以说,训练实践危机是训练理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而在训练实践更多的时间内,训练理论特别是取得了统治地位的主流的训练理论学说,是作为训练实践内在的稳定因素并发挥着它的独特的作用,训练理论似乎总是把训练实践塞进一个已经制造成功且相当坚实的框架里,它的存在的方式和目的不是去发现和研究新的训练现象,而是在于澄清既定的训练理论范式所提供的那些现象,并给予更多的阐述和说明。
但是,训练实践确实在不断地突破它的旧有的发展模式,经常地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新现象和新的训练理论。因为在既定的训练理论指导下的训练实践,肯定地会产生一些原有训练理论之外新的东西,为了消化这些新的东西,就需要产生另外新的训练理论。当这些新的训练理论逐渐成为训练实践内在的组成部分以后,训练实践就与以前不同了。由于新的训练理论具有丰富的训练实践和强烈的思辨基础,从而为训练理论的变迁提供了方向。
3.2训练理论变迁的必然性训练理论是对训练实践中的某个基本问题及其有关问题,在积累了相当多的训练事实的基础上,系统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的基本概念,并据此进行的推论。这里所说的基本概念,虽然是根据已知的科学训练事实和科学训练规律提出的,但是一般只能根据训练学家掌握的部分科学训练事实和已知了解的有限的科学训练规律,而要用它去涵盖更多的事实,并能演绎出新的科学事实即预言,实际上必须含有推测的成分,或具有假说的性质。如,周期训练理论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控制,尚难做到精确、任意的把握,充其量只能概率性地掌握。而“板块”训练理论除了适用于可测量类项目外,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运动项目也需要实践的验证。原因有三个方面。
3.2.1任何训练理论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训练理论是对运动训练实践的一种合理的正确抽象,与实际训练的复杂性相比,具有简化、优化和理想化的特点。由于训练理论本身受其内在因素的制约(历史条件、认识工具、相应理论发展、研究者认识水平),因而决定了训练理论的作用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穷尽对训练实践的认识,再好的训练理论也只是一种阶段性的认识成果。我们这里强调训练理论的局限性,并不是要降低或冲淡训练理论的作用。相反,训练科学工作者只有正视这种局限性,有意识地去克服这种局限性,才能既充分又恰当地发挥训练理论的种种功能。
3.2.2任何训练理论不具有唯一性“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同一个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时,可以产生不相同的认识。因此,对于训练理论的认识也不具有唯一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同一研究对象,常有多个模型并存;其二,对同一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也是多种模型逐个更替的过程。例如,“板块”训练理论严格意义上讲,它并未超出“周期”的概念,它是“周期”向着纵向和微观结构的深度发展。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也许还会对“周期”有新的认识。
3.2.3许多训练理论还难以做到实践的检验对训练过程各种现象的研究,而构建的训练理论,几乎都是属于半定性半定量的模型。正是因为在训练过程中,有的因素、指标不能定量,或者不能精确定量,通过定性的估计、判断,以弥补定量的局限和不足。依据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定性方法所建立的训练理论,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变量"的难度较大,只能是思想的实验,这种思想的实验不像实际实验看得见摸得着,进而在训练结果与训练理论之间就难以进行双重的检验,于是,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
一种新的训练理论的建立,往往同时伴随着的是训练实践的危机。所有的危机都开始于旧有的训练理论支点变得模糊,于是理清原有的训练理论价值就成为必要,而每一次的理论变迁都是人们对训练实践认知的升华和迈出超越性的一步。在训练理论演进过程中,存在着多次理论变迁的内在逻辑,它的存在使得训练实践能够在稳定和变革发展之间获得某种平衡,从而维持训练实践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4).
[2] 倪俊嵘.从运动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4).
[3] 李庆.现代运动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J].体育科学,2005(6).
[4] 刘爱杰.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