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溶
摘要:从三个方面对什么是体育进行了论述,认为:体育是人类一种特有且特殊的育化方式;体育是一种包括体育运动、体育科学、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现象;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类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关键词:体育;育化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1-03
黑格尔有一句名言:“熟知非真知”。体育对于我们可以说是最熟悉的东西了,我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打开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有关体育的报道、评说比比皆是……尽管如此,面对“什么是体育”的发问,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回答?
《现代汉语词典》中,“体育”一词的解释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1]。这种解释虽不无道理,但却不全面,正因为其不全面,也就欠准确。
什么是体育?我们认为:体育是人类特有且特殊的育化方式;体育是“四位一体”的社会现象;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类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1体育是人类特有且特殊的育化方式
お
首先,体育是人类特有的育化方式。以身体运动进行育化在动物界普遍存在,但动物的身体运动不能称为体育,动物的身体运动沿袭于本能,而人类则以文化传递进行育化,并以教育的出现为前提。动物仅仅依靠天然器官进行某个方面的身体运动,而人类不仅借助各种器械全面锻炼身体,还通过各种学科建设对人进行全面培养,各种学科的介入,推动体育育化方式的丰富,总之,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其次,体育是人类特殊的育化方式,无论是人类种群的演进,还是人类个体的成长,都是一个系统的育化过程。人类的育化方式很多,体育只是其中一种,体育作为人类特殊的育化方式,一方面区别于非身体教育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另一方面区别于身体教育的劳动和游戏。
尽管体育既承载育体又承载育德、育智、育美等功能,但它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等育化方式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体育不但以育体为主要对象,离开了这一点,体育便失去了合理存在的根据,而且在育体的基础上,体育的育德、育智、育美功能的展示也表现出其内容的侧重和手段的独特。例如,在智育中育德,得摆事实、讲道理,使人明理成性;在美育中育德,讲究发挥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去打动人,使人心神往,而在体育中育德,就是通过一个人的球队永远走不到胜利巅峰之原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通过积极的锻炼,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必须做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
和劳动、游戏一样,体育是身体教育的一种,是人内在需要的、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手段。就体育与劳动的关系看,第一,体育来源于劳动。作为对自身身体进行改造的适应自然的活动方式,在原始社会人类完全以身体去求得食物的过程中,体育依附于劳动,并同一于劳动。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在延伸和扩大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不断剥离人对身体的依赖,从而使得对身体运动的调节也游离出来,并成为专门性的社会活动——体育,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对自身自然的改造由此才开始,但至少表明,对自身自然被动、从属的改造已转化为自觉能动的专门改造。第二,体育一旦独立出来,就获得了异于劳动的表现形态和目的,成为人实现人化自身自然对人自身自然的超越过程,在这一意义上的劳动与体育的结合,即使在体育的萌芽期也是通过体育实现对劳动技能的传授,而非劳动本身。“体育作为文化的现实性,在较早的时代是人的身体活动的顺便结果或 ‘副产品,只有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人才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从而产生体育”[2]。第三,人类劳动的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最大限度减少体力支出,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效益的历史。正是由于智力的提高,工具的进步和体力支付的减少,人类劳动发展史的另一面就变成一个逐步削弱人的自然生理机能的过程,脑力劳动在劳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脑力劳动者在劳动人口构成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劳动方式的变化,对人类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使整个人类出现“运动不足”,从而需要体育来弥补,而此时,也只是到了此时,体育对人生理和心理的保持与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便直接高于对劳动的意义。
尽管游戏也是体育的源头之一,而且至今体育仍带有游戏的属性,但体育和游戏的区别亦是十分显著的,根据学者的归纳,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体育的目的性与游戏的过程性,体育的强制性和游戏的变通性,体育的单一性与游戏的多样性,体育的竞争性与游戏的趣味性等。[3]
2体育是“四位一体”的社会现象
お
体育首先是一种身体运动,但不是所有的身体运动都可以称之为体育,人们在身体的各种运动中总结系统理论,并用以指导身体运动,才有真正意义的体育,也就形成并推动了体育科学,而这一过程由于人的参与,必然就有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及其成果的积淀,于是又有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承载,是由体育运动、体育科学和体育产业来实现的,体育产业是体育商业化的结果,又推动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因此,现代体育,或者说体育在现代已经成为体育运动、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现象。所谓四位,即四个部分、四个要素、四个向度,所谓一体,即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不可分割。
体育运动是体育之基础,作为体育之基础的体育运动,其本身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用图表示如下:
体育运动在体育多重内涵中的基础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历时态角度看,体育运动是起点,首先有了体育运动,然后才有体育科学、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其二,从共时态角度看,体育是载体或核心,离开了体育运动,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要服从并服务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其中,体育科学为体育运动提供指导,包括提炼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揭示体育运动的发展规律等,体育产业为体育运动提供运动场地,运动器械以及保障运动员收入等物质条件,体育文化尤其是精神层面的体育文化则为体育运动提供理想追求、人文信念、道德情操等。
总之,没有体育运动就没有体育,就没有体育科学、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不仅体育运动项目本身可以成为产业,从体育比赛中获得门票、奖金等方面的经济收益,体育运动项目还推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发展,造就了耐克、李宁、阿迪达斯等国际体育用品公司和品牌,体育文化则是在体育运动中孕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没有篮球,怎么会有NBA对美国和世界今天这样规模的影响;没有足球,怎么可能会有数亿人同唱“生命之杯”(1998年法国足球世界杯主题曲);没有奥运会,怎么可能会有“圣火”传递的盛况。
体育运动是四位一体社会现象之体育的基础、开展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而且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美感,磨励人的意志,因此,我们不但应将体育视为一种“身的教育”,而且应将体育视为一种 “心的教育”,一种身心统一的教育。
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社会现象的体育不仅具有求趣与求胜的本真之义,同时具有求名与求利的派生之义。无论是本真之义还是派生之义都是体育的应有之义。派生之义和本真之义的重大区别在于,派生之义是从本真之义中演化出来,且派生之义中的体育已经被工具化了,换言之,体育成为了人们求名与求利的手段,而认识体育作为工具的合理性并为其找出正确的表达方式与正当的实现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3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类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お
现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体育人,体育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以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运动、欣赏体育比赛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权是一种基本人权,这一权利必须予以承认、尊重和维护。体育事业的进步,要有利于这一权利的普遍实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助于生命,是生命本能的展开。人的生物本能给了体育运动原动力,而人的自觉又给这种本能找到了有效的方式,那就是体育。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肉体存在与精神存在相统一的存在物,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他的内在需求,如前所述,体育不但能育体,而且能育德、育智、育美……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载体与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运动、欣赏体育比赛,不但有利于增加人的体质,而且有利于愉悦人的心情,展示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质,丰富人的生活内涵。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作为人权的体育权得到普遍实现,我们一定要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充分发挥高水平体育运动的榜样、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并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精彩的竞技体育比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欣赏高质量的、精彩的竞技体育表演的需要。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作为人权的体育权得以普遍实现,我们在重视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提高的同时,更应重视以强身健体、休闲娱乐、辅助医疗和素质拓展为直接目的的大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金牌数世界第二的骄人成绩,这的确让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鼓舞与满足,也成为曾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证明。但在享受金牌所带来的喜悦之余,我们又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金牌大国的中国是否成为了一个体育大国?答案不言自明。实事求是的讲,离体育大国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应当正确地理解发展体育的真谛,正确地处理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给予广大人民群众体育实践之现状更多的关注,并为他们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此,第一,要在观念上使体育权乃基本人权成为人们的共识;第二,要加强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运动、欣赏体育比赛的物质条件建设,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体育场馆应为公众免费或优费开放;第三,要保证人们的业余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运动和欣赏体育比赛的时间才越多;第四,要大力开展体育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与体育欣赏水准。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了使作为人权的体育权得以普遍实现,性别与种族歧视以及这样或那样的歧视必须打破。在体育运动中,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具有同一性,都是以人体的生理特点的区别来划分不同等级,将女性和深色人种列为运动的低能儿,无视其所能取得的成绩,并剥夺其参与体育之资格的文化观念。
产生歧视的根源并不在体育,体育只是它的一个载体,歧视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副产品。尽管歧视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依据各异,有的基于人的生物属性,如年龄、性别、种族等,有的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如宗教、阶级、教育程度、经济地位、政治态度等,但是,一切歧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否定人的平等,以人的某种差异剥夺人应有的权利。因此,不同类别的歧视具有同源性,这就是不尊重人的价值、蔑视人的尊严。这也正是奥林匹克运动将“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作为宗旨的原因。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使作为人权的体育权得以普遍实现,弱势群体必须得到切实保障。所谓弱势群体,在此是指对体育资源的拥有和实际利用较少的群体。这种弱势群体目前在我们国家有许多,诸如老年人、中小学生、农民和农民工,以及残疾人等等。以中小学生为例,据了解,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因沉重的课业所累,一年到头不是上课、晚自习,就是参加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节假日也不例外,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非常有限,从而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贯彻,强调各中小学要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 h,规定体育课的开设,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 h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4]但诚如专家所言,这些措施尽管必要,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不够,在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下,要想很好地改善学生的体质是不可能的。
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为使作为人权的体育权得以普通实现,环境保护必须重视并落到实处。全球环境恶化,促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保运动在世界范围此起彼伏,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定实践活动,无论在个体层面,还是群体和国家层面,尤其是在群体和国家层面,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举办运动会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再例如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会造成资源、能源消耗及其生态破坏等等。
目前,体育运动与人类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体育如何减少、避免对环境产生的消极影响,如何促进对环境的改善,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与严峻挑战。
国际奥委会早已行动起来,《奥林匹克宪章》将保护环境列为自己的任务之一,指出:“举办奥运会应当显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在其活动中采取体现这种关心的措施。”[5]
绿色体育理念的延伸,在充分考虑环保、节能、实用等诸多方面赋予奥林匹克以新的内涵,这里我们不可不提到北京奥运。北京迎奥堪称环保典范,“绿色奥运”与“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组成北京奥运的三大理念。中国政府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就提出了“绿色奥运”计划,得到全民的响应。“绿色奥运”是中国向世界的承诺,这一承诺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筹备奥运期间,按绿色方式办事,减少筹备奥运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第二部分是促进城市的环保,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俗话说,“一诺千金”,中国为践行承诺积极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己利他、利国利民的阳光事业,是一项惠及全人类、造福子孙的善举。体育应当为之有所作为,有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5:1342.
[2]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4.
[3] 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9.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加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
[5] 奥林匹克宪章,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