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义 刘 彤 高秋平
摘要:在国际体坛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种族不平等、国家和地区间不平等的现象。针对现象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并就中国竞技体育在消除不平等现象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进行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国际体坛;不平等现象;社会学分析;中国竞技体育的使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36-03
1国际体坛不平等现象
1.1性别的不平等妇女发展作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妇女发展达成了多项协议,将妇女问题与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联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目前,妇女的状况虽有较大改善,但不容乐观,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妇女与体育"世界大会开幕式上所说的:“妇女在体育运动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意味着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女子同男子已经平等。事实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在国际体坛中,性别的不平等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女性委员的数量要明显少于男性官员的数量,“截止到2006年2月,在国际奥委会中,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13.04%”[1]“2003年,在28个夏季奥运会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有2名女主席,而在7个冬季奥运会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没有女性担任主席职务”[2]“2006年在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奥委会中,有9名女主席和14名女秘书长,分别占其总数的4.4%和6.9%。也与国际奥委会要求在2005 年达到20%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3]
另外,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女性在地位上要明显低于男性。这造成女性所能获得的体育资源就明显少于男性,致使女性参与体育决策不够,丧失了部分话语权。“国际体育组织决策层中人员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在决策层中担任的职务与男性相比差距极大,权力的核心部分几乎全部为男性所把持,女性难以出现在权力的最高层,在决策层的参与上同男性相比,处于明显的边缘位置。这表明妇女在决策层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和妇女在决策过程中的低程度参与。[4]
1.2种族间的不平等
在国际体坛中,种族歧视也同样存在:“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在飘扬着五环和平旗帜的世界体坛上,竟然也生产者野蛮的种族主义和充斥着种族迫害的暴行,这种暴行在欧洲足坛颇为嚣张。”[5]“在具有极端种族意识的社会里,所有的少数民族运动员进入运动赛场时都背负着某种包袱。”[6]“不可思议的‘黑人智力低下理论仍然长盛不衰,…(教练和)管理人员不得不认为…黑人智力不如白人,这也是体育运动的统治精英们惯常的格言。”[6]
种族歧视不仅仅是在竞赛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一个更深地层次上,体育运动是人们形成和实践关于肤色和文化遗产的看法的文化场所,他们随后将这些看法带入社会的其它部分。他们甚至使用体育运动来表达他们的种族性和文化使命。”[6]种族歧视导致了白色人种跟其他人种特别是黑色人种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近年来,随着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广泛开展,其他有色人种在国际社会组织中的人数有所增加,相应地,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有色人种成员也有增加,但权威和领导人物仍然是白色人种这样种状况却没有多大改观。因此,“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在每一个组织、国家和做际组织中,我们该怎样来创作一种新的关系,使其中任何一个人都能被平等、公平地对待,都能被尊重,而无论其肤色、民族、国籍或宗教信仰有何不同?”[7]
1.3地区间体育的不平等1) 西方体育的发源地是欧洲,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占有主流地位,因而在国际性赛事中,几乎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来自于欧洲。如在奥运会竞赛项目的28个大项和302个小项中,除了柔道和跆拳道等个别项目外,均为西方运动项目,属于亚洲、非洲、大洋洲的项目极少。因此,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并非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些洲的运动员要想取得胜利是非常艰难的,这就是不公平的竞争。这种不同平的竞争造成了体育竞赛市场的不平等;2) 在国际体育组织中,拥有较多话语权的国家,通常是经济发达的、于主流文化区域、政治上独立较早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发源地及普及化程度较高的国家,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后发国家、于非主流文化区域、政治上独立较晚的国家,拥有较少的话语权。因而,在制定和修改各运动项目的规则、选择比赛地点等方面,非主流体育文化地区和国家的话语权就较少,从而也就失去了某些权利和机会。话语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在体育资源的获得及分布等权利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话语权的不公平造成了运动项目设置的不公平:西方体育文化是强势文化,而非西方体育文化是弱势文化,现在国际比赛的项目,大都是源于西方强势文化的运动项目,因此,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非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力,非西方体育文化要想扩大影响,需付出几倍于西方的努力,如《奥林匹克宪章》[8]规定:“只有至少75个国家和4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40个国家和3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才可列入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比赛项目。”
2国际体坛不公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お2.1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国际体坛中的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来自于性别歧视。男女性别的歧视,造成了男女的不平等。“男女不平等是一种全球化的普遍社会现象。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里,女性总被认为是一种次等的、从属地位的性别(即西蒙·波伏娃所谓的“第二性”) ,女性受歧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在所有的社会、所有的生活领域中,都存在着男性统治状态,即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和声望,男性统治深深地植根于各种文化,并反映在一个社会的语言、大众媒体、婚姻、职业、政治、休闲和体育运动中。在国际体坛中,女性受到的歧视由来已久,甚至现代奥林匹克的创始人顾拜旦在对待妇女体育问题上也未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奥林匹克思想只限于男性,他认为妇女的作用只是为男运动员喝彩,并为男性优胜者佩戴花环,而绝不能成为运动场上引人注目的竞技者,他甚至说“女人的荣耀来自生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在体育方面,她最大的贡献是鼓励她的儿子创出佳绩,而不是自己去破纪录”。在这种价值观念下奥林匹克运动“问题的核心是这样的事实,即传统上男性控制体育界的权力。的确,当考虑参与和控制体育机会的平等问题之时,权力分析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在大多数体育组织中,男性在权力、责任和决策部门占统治地位(除传统上为纯女性的项目以外)。目前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样一种看法:体育是为男人而组织的,是由男人来组织的,男性统治是自我保护,最明显之处是国际大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他们一直是且仍然是男人们的俱乐部。”[9]这句话就目前来看,有其夸大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女性在体育运动中确实存在受歧视的事实,因此,受其影响,产生了体育运动领域内基于性别差异的资源配置不平等[10]:由政府资助的运动项目和场地器材等资源配置,提供给女性的都少于男性;获得运动设施的途径,设施的质量,包括运动场地的地面、加锁柜、淋浴器和冷暖调温系统等也被移植上了性别差异;男女运动员在奖金的数额、运动计划的运作费用上有很大的区别;除此之外,在设备的提供和维护,运动员招募的预算,比赛和练习时间的安排,旅行和日常的花费,接受训练和理论指导的机会,配合团队的教练数量,行政人员、教练、训练者、指导者等的工资,对个人、团队和运动项目的宣传等方面也都存在着很大的性别差异。
2.2种族间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学分析种族歧视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一直是联合国优先关注的问题之一,联合国已制订并通过一系列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的宣言和公约,并连续开展了两个反对种族主义、种族歧视的10年活动。文化(种族)差别的定格化,也就意味着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等格局以及由此带给不同民族国家发展机会不均等的合法化。”[11]因此,新的种族主义在文化外衣的包装下重新显现出来。
受种族主义的影响,在国际体坛中,同样存在种族歧视。“在体育这个理想世界中,的确不应有任何歧视的藏身之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理想的体育存在的社会条件远非理想,因此它也无法摆脱各种歧视的干扰。于是在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中,人们不难发现种种歧视的存在,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宗教歧视、民族歧视、文化歧视等。歧视总是与利益相关,歧视总是企图剥夺被歧视者的利益,而增加歧视者的利益。”[12]“但到目前为止,种族歧视这一怪胎仍没有被彻底根除。而在足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遭受着种族歧视的侵扰,尽管国际足联及各国足球协会均三令五申禁止在足球场上出现种族歧视的行为,但仍有素质低劣者在球场上制造肮脏的‘足球垃圾,导致种族歧视行为屡禁不止……一些优秀的球员在场上经常被莫名遭到对手、观众或者其他方面的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攻击,而这一且仅仅是因为肤色、文化或者是信仰的不同。”[13]因此,种族歧视导致了有色人种特别是黑色人种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导致了国际体育组织的成员中,黄色人种、棕色人种较白色人种少,从而造成了人种在体育运动中的不平等。
2.3地区间不平等现象的社会学分析1) 国际因素的影响。经济落后国家和非主流体育文化地区和国家,大多数在历史上受过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剥削,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虽然摆脱了殖民统治,但仍然没有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限制和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其经济的落后性。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虽然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这种全球化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国际经济和贸易往来中许多不合理、不公正因素依然存在,束缚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全球化,使民族国家边缘化和国家主权空洞化,受其影响,折射到体育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国际体坛中的话语权也相应削弱了。“起源于西方国家的现代体育,从项目选择到规则指定到举办地的选定,都是依据西方体育的发展,在西方国家主带下进行的。因而现代体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以西方体育为核心的现代体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化系统。西方体育在科学主义和人人主义的旗帜下,一度在世界费为内扩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但在客观上加速了民族体育文化的消减。西方体育通过各种形式向第三世界国家大肆倾销。”[14]
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决定了体育的落后。另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坛上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受其影响,无论国际奥运会组织还是其他国际体育组织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体育投入也很不够,对特别贫困的国家体育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改善体育发展环境的资金投入更少。
2) 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自身存在的问题。许多落后国家资金匮乏,教育、卫生、体育和文化事业欠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备。特别是在竞技体育方面,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教练员水平和训练水平不高,科技落后,体育科研水平低,运动员参加大型国际比赛较少,缺乏大型比赛经验等情况。在大众体育方面,这些国家的体育人口、体育消费、体育投入、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等都十分落后。另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都面临纷繁杂乱的内外矛盾问题,大部分精力用于国内经济建设和维护政局稳定之中,对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加强国际交往、维护社会稳定的多方面功能或无暇顾及或认识不足。特别缺乏对自己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研究和发展模式的探索,更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种重视经济、政治发展而忽视体育发展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15]
因此,综合因素的不良影响造成了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公平,这些不公平又造成了话语权的不平等,致使在体育资源的获得及分布等权利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了运动项目设置的不公平体育竞赛市场的不平等。
3中国竞技体育的使命
お3.1极力消除性别的不平等现象在国际社会中,中国要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身分和地位,积极拥护并对推进《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中的一切规定,以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同样,在国际体坛中,中国的竞技体育也要以身作则,极力消除性别的不平等现象,并作出自身积极的努力。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并规定“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要使所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权力对所有人来说成为现实”;1994年的《布莱顿妇女与体育宣言》提出:“体育运动是平等公正开展的活动”,“是每个国家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应地,我国在《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障妇女同男子平等的权利。”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中也规定了男女平等的问题。
中国的竞技体育要以相关规定为依据,积极呼吁女性参加国际体育运动中来,提高女性在国际体坛中的数量和地位,为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体育资源而努力,为国际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3.2极力消除种族间的不平等现象中国是一个友善的大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遵守《联合国宪章》“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地集体方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之法且依正义及国际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加普遍和平。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的宗旨,并坚决拥护《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在国际体坛中,中国的竞技体育要以《联合国宪章》、《奥林匹克宪章》、《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为依据,坚决反对体育领域内的任何种族歧视,积极提倡吸纳有色人种加入国际体育组织,增加有色人种在体育组中的话语权,以消除白色人种在国际体坛中一统天下的局面。
3.3极力消除地区间的不平等现象中国要积极奉行奥林匹克的公平精神,消除地区间的不平等,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为非主流体育文化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推动弱势体育文化项目的健康发展。另外,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积极参与到世界体育事务和组织中,并且要积极提倡增加除欧美之外各大洲的委员的数量,以增加亚非拉和大洋洲的成员,增加其话语权,获得体育资源的权力和机会。
话语权的差异问题的解决,非一日之功,中国要分析造成话语权的差异的原因,针对原因,对症下药。在21世纪,中国要积极推进与弱势体育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弱势民族和体育走向世界,提倡弱势体育文化地区项目进入国际比赛,帮助非国际项目比赛发扬光大,使各民族的运动项目的普及率更高,覆盖面更大,提升其知名度,从而提高其在国际体坛中的地位;帮助弱势地区加强经济和文化建设,增强其综合国力,繁荣其体育竞赛市场,呼吁更多的赛事于弱势国家和地区举办,呼吁增加举办非体育主流文化的运动的次数;提高弱势地区和国家的联赛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参加其联赛,以提高水平,缩小与主流体育文化地区的差距,以提高其获得国际资源的机会和更多的话语权,进而消除话语权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 阎小良,许卫东,陈曙.奥林匹克运动中女性参与领导决策的历程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5.
[2] 安妮塔·谢尔盖.妇女及其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领导地位[J].体育文史,1989 (5):70.
[3] 彭杰.论社会发展视野中的妇女与体育运动[J].中国体育科技,2001(9):46-49.
[4] 王乐.女性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关系研究[J].浙江体育科,2006(6):4-8.
[5] 晓根.欧洲足坛的种族歧视[J].当代体育,1994(6)14-15.
[6] 科克利.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问题与争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11-312.
[7] 玛丽·罗宾逊,潘宁译.遍及世界各地的种族歧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12):13-14.
[8]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宪章[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1:38.
[9] Patricia Vertinsky. 社会性别、体育和21世纪第三浪潮女性主义[J].体育与科学,2006(2):17-18.
[10] 李继军.性别逻辑对女性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24.
[11] 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1.
[12] 任海.奥林匹克运动与社会歧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1):38.
[13] 王策.种族歧视——丑陋的足球现象[J].足球世界,2003(13):3.
[14] 邓星华.文化多元化与现代体育发展的自主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299-302.
[15] 王建国.发展中国家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