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读者看到这期杂志时,已经是7月了。在“五一二”地震后的第一个暑假,我们无法预测灾区的师生们都在干什么,他们还需要什么帮助,我们还能为灾区的朋友做哪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眼下我们能够做好的,是除了捐款外,让这期杂志带去同往常一样的精选精编精校的内容,还特别带去编辑部和全国小读者对灾区师生的牵挂。这里当然也包括陕西和甘肃遭受地震灾害的朋友。
本期杂志的实际发稿日期是在“五一二”以前。地震发生后,杂志已进入校对阶段,但临时增加的有关抗震救灾的稿件,还在不断地补发。来自河南的贾俊奇同学最早以一个小记者的责任感发动全班同学签名,通过杂志对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进行声援;读者俱乐部的会员们用最快速度写稿给“会员沙龙”栏目,表达他们对灾区师生的深切思念与关心;河南温县武德镇一中八(3)班黄佩、慕小敏等4位同学精心折了512只纸鹤,寄托他们对灾区朋友的问候、祝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处震灾中心的四川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在全校师生为躲避唐家山堰塞湖洪水,随整个绵阳城大转移时,何晓玲老师还从已面目全非的办公大楼里抢救出百余本《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杂志……这些行为,都让我们深深感动。
千言万语,表达不尽编辑和读者对灾区师生的牵挂之情。在这里,让我们为不幸遇难的师生们祈祷,愿他们的在天之灵安息;让我们为幸存和获救的师生们祝福,愿你们乐观、健康,一生平安。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悲情淹没了中国,泪水湿透了5月,四川,成为天下人共同的牵挂。灾后的日子里,编辑部一直在打听本部两刊四川读者的情况。我通过网络,向招募抗震救灾志愿者的组织报了名。我想,自己曾教过书,在教育部门任过职,长期从事与青少年有关的工作,或许能为灾区的孩子做些什么。
多年以前,我用去整整一个下午读完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书中接连不断的死亡叙述让我心情沉重,过了好长时间都难以平复。后来看到余华的一个访谈,记者说:有人认为《活着》写的是希望,文字间流露出勃勃生机。余华回答:那他是真正读懂了这本书。我对他这一回答却始终无法完全理解。
前些天,一到家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温总理劝慰灾民的一句“要好好活下去”,突然让我“顿悟”了“活着”的内涵。如果说死亡让我们哀恸,在灾难之中勇敢、顽强地活着则让人感动。在“五一二”地震灾难面前,无数幸存的孩子表现出的坚强、豁达让我感到吃惊。祝福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释放出最美丽、最灿烂的生命能量!
“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这是此次大地震中,救援人员在一所小学的废墟前,准备救援一名浑身是血的男孩时听到的话。直到其他十几个孩子被救出,男孩才被救出了废墟。这懂事得叫人心疼的孩子,命运也会眷顾他吧。
祝灾区所有的孩子,今后都能远离灾难,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
汶川地震后,编辑部十分挂念处于震中地区的师生们。5月13日,我给绵阳市东辰国际学校的何老师打电话,电话无法接通,我心里一阵紧张,又赶快发短信过去,生怕他们有什么不测。焦急等待中,何老师的短信回过来了:“谢谢你们的挂念!我们学校6000多名师生全部安全撤出,现在都被安置在学校操场。”知道全校师生都安然无恙,我总算松了一大口气。何老师,虽然远隔千里,我们的心是跳动在一起的。
5月12日夜里我无法入睡,除了对地震的担心,还有对震区同胞的担忧。第二天一早我就拨打了四川内江市七中姜老师的电话,无法接通。我接连又拨几次,仍然不通,这时我眼里已满是泪水——《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第7、8期合刊“校园文学社之页”栏目正好上的是内江市七中同学们的一组文章。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捐款、捐物,持续关注救灾最新报道外,就是继续跟姜老师联系。尽管后来知道内江不是灾区,但当第三天听到姜老师熟悉的声音,知道老师同学都无大碍只是通讯中断时,我还是哽咽了,直说:“没事儿就好,没事儿就好……”
地震发生后,我收到了不少震区小读者的稿件和许多非震区小读者的来信。我牵挂震区的张秩皓、何奕佳、王黎冰、黄蕾等同学,牵挂所有受到地震威胁的同学,也感激贾俊奇、刘婷婷、媛红等小记者、小会员对灾区师生的关心。这场浩劫让我们编者和读者的心贴得更紧,虽然我没有见过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但其实我们都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如果让我选择一个能实现的愿望,我希望我们脚下的土地永远稳稳当当,孩子们都能快快乐乐地读自己想读的书。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这是张米亚老师最喜欢的一句歌词。灾难中,他用他的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张老师在地震来临之际,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双臂张开紧紧搂着两个孩子,紧紧地,紧到救援人员只有把他的手臂锯掉才能把孩子救出。那一刻,他折断了自己的双翅,成就了两个孩子的飞翔。让我们记住这断翅的鹰,怀着崇敬为教育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