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在台湾考察教育,最亲切、深刻,然而又感到“意外”的感受,就是他们都讲普通话——台湾叫“国语”。
要为交流做点贡献
去台湾考察教育了一周,看了不少大学,产生不少感悟。
第一天,陪同我的朋友就告诉我,台湾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这就是台湾的“五育”教育方针。
我当然立即想到了祖国大陆的德智体“三好”教育方针。我突然就问自己:是“三好”好,还是“五育”好?我觉得还是“五育”好。
不过,祖国大陆的“三好”教育方针,其实早已有所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四好”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个方针里,“建设者和接班人”,和“群”的概念是一个意思。群者,人群也,即祖国大陆所表述的“人民”。
难怪1988年我在美国打工,同事里有一位台湾女士,她动不动就说:“为人群服务嘛……”。当时我想:说为人民服务多顺,干嘛说“人群”……但现在才知道,鼓励学生长大“为人群服务”,原来是台湾的教育方针。
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群美,两岸教育方针的表述不一样,但各自教育的目标,显然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就是所谓普世价值吧),都有利于中华民族对自身后代的繁衍养育,传承教习。
我看到,海峡两岸在教育问题上有诸多可以交流和互补的地方。两岸的教育交流如果能够得到充分扩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和平繁荣,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要为促进这个交流做点贡献!
顺畅自然的“国语”
我多年来从事国际教育交流——帮助中国学生去欧美国家留学,访问过不少欧美著名和不著名大学。但是,和这些大学交流,总被对方的语言所困扰。我的英语听力是很不错的——超过俞敏洪,虽然不如王强——但三十岁才出国开始读英语书的我,说到底还是不够牛,听英语课,读英语书,虽然还可以,但远远不如面对我在娘胎里就听惯了的美丽汉语那么顺畅过瘾,有幸福快感。
换言之,西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中国非常有价值,但由于中间隔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吸纳它们,首先得闯过外语这个鬼门关。对于那些大学毕业后才出国读研的留学生,在国外一两年时间“光阴似箭”,往往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就唱着毕业歌打道回府了!这是很多留学生之所以事倍功半,学无所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两岸互动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6年第二次胡连会见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读书。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也提出了接受大陆学生来台读书的意向,两岸教育交流即将进入新时代。
就在这个时刻,我去台湾考察教育。台湾教育和祖国大陆一样,以中文为主!台湾教育有着不需要经过外语拦截和过滤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成为祖国大陆学生追求学业时的一个重要选项,立即可以成为大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参照了!
当我在台湾,听着那些老师们侃侃而谈他们的学校、系科和教学理念时,我往往会产生一种恍惚感:他们讲的东西,对我明明是一种崭新而陌生的理念和体系,是大陆教育界迫切需要借鉴和学习的教育智慧财富,但他们讲的语言,对我明明又是一种无比亲切无比熟悉,甚至是大陆媒体和演艺界或多或少在模仿追随的一种“国语”——无论什么年龄的大陆人,都从林青霞、邓丽君、罗大佑、周杰伦那里熟悉而喜欢上的一种国语!
更不必说当我在台湾看到大学走廊里挂着孔孟李杜文章诗词的那种亲切,看到台湾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诸如《中国文学史》、《孙中山》、《王阳明传》等书的那种熟悉,看到那些和大陆学生完全一样的男女学生时的那份知己,以及听说台湾大学资源过剩、生源严重不足时而为大陆学生产生的那份窃喜了……
是的,从台湾回来已经好几天,实际上我依然还处在一种幻觉之中,这真是一种幻觉。我感到自己如同阿里巴巴用咒语打开了珍藏多年的宝库大门一样——在海峡政治气候久雨转晴的日子里,云霞明灭,我突然亲眼目睹了岛上另外一种被我们久久忽略、但却极其有利于两岸中华民族互惠共赢的财富——宝岛优秀的教育资源!而这些资源,就贮存在我们最最喜爱的中文和最最亲切的“国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