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武
摘 要 温州方言极大地干扰着温州学生学习普通话。但温州方言与普通话有一些联系,引导学生注意温州方言与普通话中的阳平上声、平舌翘舌、平声仄声的联系规律,就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普通话,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读音。
关键词 温州方言;普通话;平声;仄声
中图分类号 H10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4-0023-02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共有六课,其中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中的第三节是“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这节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间的区别和联系,以有利于学生学好用好普通话,有利于推动现代汉语规范化。
方言与普通话共同组成中华灿烂文化。从语言诞生那一刻起,各民族各地方就有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方言。为了与外族和其他地方交流,人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对口语表达就非常重视,流行用社会共同语——“雅言”交流。发展到现在,我们有了各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
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也是矛盾统一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二者互相抵触,影响着对方。同时它们又存在着统一的关系:普通话来源于方言,方言统一为普通话服务,二者都不能彼此离开;作为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都包含着地域人文特征和生存性格,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基因,正是方言培育出了普通话。
普通话教学是一个持续时间久、难度大的教学过程,应注重从小一点一滴的积累。温州学生,特别是非市区的学生,从儿童时期学习语言到长大后运用语言,从家庭到学校,从交际到思维,都离不开温州方言。由于长时间处于温州方言的环境中,很多学生的普通话受到温州方言的严重干扰,读音很不标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温州方言和普通话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温州方言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普通话的喜欢和热爱,进而提高普通话水平。
1 温州方言与普通话中的平舌、翘舌
学习普通话时,如何辨识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对温州的学生而言是很艰难的事。古汉语有36个声母,温州话有29个声母(包括零声母),现代汉语有21个声母,都是辅音,即b,p,m,f,d,t,n,l,g,k,h,j,q,x,zh,ch,sh,r,z,c,s。温州话比普通话多了一套带音的浊声母:bb、dd、gg、hh、ss、zz、jj和两个鼻音声母ng,ny,而少了四个卷舌声母zh、ch、sh、r。普通话的翘舌音zh、ch、sh,温州话里很多读成平舌音z、c、s。例如:“ 止、 楚 、诗 、山”,普通话里读“zhǐ、chǔ、shī、shān”,温州方言里却读成“zii35、 ceu35、sii33、sa33”。因此,很多学生不习惯读翘舌音。
由于温州话没有翘舌音声母,普通话读zh声母的字,温州话有的读z,有的读j。如:“朱、章”普通话都是zh声母,温州话“朱”是z声母,“章”是j声母。普通话读ch声母的字,温州话有的读c,有的读q。如:“初、昌”普通话都是ch声母,温州话“初”是c声母,“昌”是q声母。普通话读sh声母的字,温州话有的读s,有的读x。如:“书、伤”普通话都是sh声母,温州话“书”是s声母,“伤”是x声母。因为现代普通话中的zh、ch、sh由古代方言中j、q、x演化而来,一些翘舌音在温州方言里它的声母仍然读j、q、x。
如果遇到平舌和翘舌音难以区别,就可以从温州方言的读音入手,温州方言中声母读j、q、x的,在普通话中就应该是翘舌。
如一些字用温州方言读:招〔jiē〕——遭〔zē〕;绰〔qú〕——错〔ziā〕;厂〔qié〕——仓〔cū〕;少〔xié〕——嫂〔sé〕。学生根据方言的读音,就可区别它们在普通话中的读音:招〔zhāo〕——遭〔zāo〕;绰〔chuò〕——错〔cuò〕;厂〔chǎng〕——仓〔cāng〕;少〔shǎo〕——嫂〔sǎo〕。
这样,混淆区别平舌、翘舌的温州方言,反而给正确辨识平舌、翘舌提供极大的方便。
当然,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另外一些方法,让他们了解一些规律,掌握一些辨识和记忆的窍门,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更快地熟练掌握。比如:常用汉字中,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声母是平舌音还是翘舌音,与其声旁大部分是一致的。声旁的声母与d、t有关的形声字,声母为翘舌音;ua、uai、uang的声母只可能是翘舌音,不可能是平舌音;ong可与s拼,不与sh拼。
2 温州方言与普通话中的阳平、上声
普通话有4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描写声调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标记法:立一竖标,中分5度,最低为1,最高为5。
阴平,念高平,从5到5,写作55,如青春光辉。
阳平,念高升(或说中升),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到高,就是从3升到5,写作35,如人民银行。
上声,念降升,起音半低,先降后升,从2降到1再升到4,写作214,如彼此理解。
去声,念高降(或称全降),起音高,接着往下滑,即从5降到1,写作51,如下次注意。
其中,阳平和上声,温州学生很难读准,不能很好掌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温州方言的读音。温州话的声调共有8个单字调,保持古四声格局,清浊各分四声,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阴调类高,阳调类低。根据音位来分,可以分为阴平33、阳平31、上声35、阴去42、阳去22、入声213等6种。普通话中的阳平的音高在温州话中读成31,如:“敌、房、肥、国、孩、灵”,普通话中分别读“〔dí〕、〔fáng〕、〔féi〕、〔guó〕、〔hái〕、〔líng〕”,温州方言却读成“〔dèi〕、〔vò〕、〔vèi〕、〔gì〕、〔eèi〕、〔lèng〕”。普通话中的上声的音高在温州话中读35,如:“底、访、匪、果、海、领”,普通话中分别读“〔dǐ〕、〔fǎng〕、〔fěi〕、〔guǒ〕、〔hǎi〕、〔lǐng〕”,温州方言却读成“〔déi〕、〔fó〕、〔féi〕、〔gú〕、〔hí〕、〔léng〕”。让学生反复朗读,注意温州方言中的音高和普通话中的音高,平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掌握好这种规律,如学生遇到普通话中阳平和上声字混淆时,就可以用温州方言读,从而明白真正的声调。
3 温州方言和普通话中的平、仄声
诗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中国有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更是瑰宝。古诗词格律严厉,讲究平仄相对、押韵。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有3条:
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
2)上下句相对。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
近体诗还有另一个重要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唐代李端《听筝》:“呜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此诗属五言绝句的平起式,其平仄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照此格式,可知诗中第三句的“得”字和第四句的“拂”字,本应读仄声的,可现在普遍话却分别读[dé]和[fú],都为平声,故读来平仄不相谐。难道是作者没遵从平仄相对的规律吗?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现代汉语却只有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入声消失了,变为其他三声的字存在。古诗词中的平声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和阳平;仄声指古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普通话中入声的消失就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平仄相对造成很大的困扰。
温州的学生有较大的优势掌握平仄,因为温州方言中保留了古音中全部的入声字。温州方言的入声的发音有一个特点,就是韵尾部分有一个不发音的塞音把前面的元音“锁”住,因此入声韵都比较短促。如“击、说、积、极、习、别”,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温州方言中都不读成阴平33、阳平31,反而读成入声213,因此可以推断,在古汉语中这些字均属入声字,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掌握这入声的知识,学生在古诗词阅读和做一些对联排列的题就轻松多了。
对联的规则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如下对联排列题:“洗砚石泉香/开窗林月白”,“蓄道德能文章/慎言语节饮食”,“云锁高山,哪个尖峰得出/日穿漏壁,这条光棍难拿”。学生用普通话就无法区分平仄,因为“香、白、章、食、出、拿”都是平声,但用温州方言一读,就能明白“白、章、出”是入声,就可以为这些对联正确排列了。
温州方言与普通话的联系,其实远远不止上述几点。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注意找一些规律,不仅可以消除方言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干扰,还可以借助方言,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普通话的读音。并且,指导学生用方言入手学习普通话,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对普通话少了些恐惧多了分自信,学起来也就相对轻松了许多。巧用方言学普通话,只是学好普通话的诸多方法之一。要想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好普通话,还需指导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