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礼上新主张 MSN“真实”迎对手

2008-07-29 09:23:52李草玢
IT时代周刊 2008年14期
关键词:用户群即时通讯真实

李草玢

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了人们散布虚假丑恶言论甚至招摇撞骗的机会,MSN将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并重塑新品牌,意欲在原有的拥戴者之外与腾讯争抢用户

2008年4月,“藏独”事件后小绿人掀起“山河一片红”;5月,汶川地震后小绿人搭起彩虹之桥,两起事件让MSN进一步意识到自身的蜕变。

2008年6月20日,微软MSN在北京召开了品牌新主张发布会,提出“知人·有信MSN”的全新品牌主张和真诚、可信、时尚、进取的品牌特性。

对于这样的创意,微软MSN副总裁刘振宇向包括《IT时代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表示:“区别于其他即时通讯工具(下简称IM),MSN的品牌定位是真实、可信赖的。此次推出的品牌新主张,将进一步清晰MSN的品牌特性,帮助更多的用户深入了解和使用MSN的各项服务,建立和拓展用户的价值人脉网络。”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在之前进行白领工作状态调查等富有针对性的营销后,MSN通过此次仪式终于完成“成人礼”。而刘振宇也认为新推出的品牌新主张,除了让MsN的整体战略更加清晰完整外,也为将MSN品牌推向新高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即使MSN不明确用户群定位,MSN实际也已在白领人群中形成了使用黏性。那么此次的品牌新主张究竟新意何在?这在MSN一直未有起色的无线战略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腾讯基本完成国内布局,开始向海外扩张,以及百度宣布高调进军IM市场时,MSN能否以“真实”的主张获取真实的市场?

步履蹒跚的MSN

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调查统计数据,预计到2009年,中国IM市场规模将达87.6亿元,市场年增长速度将超过30%,这被称为互联网的第二次浪潮。然而,雄踞全球IM市场的MSN在中国市场却有些放不开手脚。在错过了中国的第一次互联网大潮之后,即将掀起的第二次浪潮对微软MsN来说弥足珍贵。

自2005年5月以来,微软通过和联合投资成立“美斯恩网络”(MSN中国)打开中国市场,在占有本土优势的腾讯QQ面前,却一直显得不温不火。经营状况不如预期和未来发展的不明朗曾一度使联合投资萌生退意。前两任总经理也相继离职。

被国外模式遥控的MSN在面对抓住中国大众心理特征、注重娱乐性的QQ庞大用户群面前,采取的有效办法不多,而MSN的系统跳票也使用户投入其他对手的怀抱。谷歌的Gtalk和百度Hi的加入则增添新变数。

如何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差异化道路,成了MSN要面对的最大难题。而要向稳坐泰山的腾讯QQ发起挑战,MSN也必须区别定位。

熟悉微软产品功能和特点的行业人士均认为,MSN自身也存在优势——通过电子邮箱申请加为好友——能够及时保护个人隐私和抗拒垃圾广告,排除网络欺诈以及不合时宜的干扰,这使得MSN赢得了以白领为核心的用户群。但如果仅在这一市场上发展,MSN将难以为继。

有研究总结称,在IM市场上,新浪UC、网易泡泡等门户网站的IM软件,当用户量发展到1000多万级别时,都会遭遇向上突破的难题。MSN目前已拥有超过千万的活跃用户,但似乎总是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在不断饱和的传统互联网IM市场,MSN想要向上脱困,放下架子是首要面对的问题。

因此,此次新品牌主张倡导在鱼龙混杂的虚拟世界里,建立起一种真诚、可信的沟通,构建自己真实有价值的“人脉圈”,不仅仅是对过去这一优势的重申,从高端到强调真实背后还隐藏着MSN期望以此赢得更多用户的愿望。

赛迪顾问软件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牟淑慧表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即时通讯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此次MSN全新的品牌推广,将有效帮助微软MSN在即时通讯领域的品牌塑造和用户群拓展。”她表示相信随着MSN全新品牌推广项目的不断深入,MSN用户群一定会延伸到“白领”之外更多的细分人群。

“返璞归真”后的MSN淡化了年龄、职业等要素,正是希望借此扩展用户群,正面挑战QQ的霸主地位。

无线之困

2005年,MSN甫一成立,微软即与深圳市清华深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聚合双方的人员、技术和服务成立“移动技术研发中心”,希望迅速为中国本土用户提供具冲击力的MSN移动产品和多媒体服务。

MSN无线战略一锤定音的原因即是3G时代来临给移动IM带来的发展良机以及蕴含的附加增值业务的巨大盈利能力。而传统互联网IM市场的持续饱和也使MSN逐渐把重心转移到移动领域。

2005年9月,MSN移动服务正式推出。2008年1月30日,微软正式发布手机MSN 4.O版本,可提供包括IM、邮件等一站式手机互联网服务。此外,微软还宣称最新推出了手机“MSN群”及视频等功能,这将使移动IM与移动互联网内容更加完美结合。同年5月21日,微软宣布将扩大手机广告的覆盖范围。在中国国内,2007年6月,分众无线则成为MSN手机终端的独家广告合作伙伴和运营合作伙伴。

但该战略的发展未如微软预期中顺利。

移动IM带来的利润的确诱人,但移动IM与互联网IM之间的一个巨大差异在于产业链移动运营商的参与。有分析说,移动运营商在无线增值服务上,不仅仅是游戏的参与者,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因此,MSN等IM服务提供商在从互联网IM向移动IM领域转移时,业绩缩水不可避免。

此次MSN的真实牌背后也有深意,一方面可以依靠吸引更多的用户来聚集更多的广告商,另一方面,对用户来说,对照QQ的虚假广告和“中奖”陷阱,在真实沟通平台上发布的广告信息也被染上了可信的光辉,广告的效果将更佳。但是按照上述分析,这也仅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有知情人士透露,这种操作模式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渠道,“该服务有赖于与移动运营商的紧密合作,但中移动一直希望由自己来切割这块蛋糕”。

2007年6月5日,中移动的IM业务——“飞信”正式商用。今年4月12日,在博鳌论坛电信分论坛上,中国移动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建宙坦言,中国移动的策略就是想以IM飞信系统作为载体,以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互为一体的互联网社区。而本刊记者得到的内部消息则称,中移动即将组建独立互联网子公司,运营包括飞信、有线无线广告等在内的四大移动互联网类产品。

怎样在中移动这个庞然大物口中抢食?真实策略恐怕还不能一解MSN的无线之困。

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MSN最近上镜率频频,但是它的竞争对手也没闲着,一个个还都大有来头。

MSN的头号劲敌QQ已经在相当广的范围内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但这只肥企鹅的足迹尚未完全延伸至商务IM。QQTM目前也只能做到形似,无法对MSN构成实质

性威胁。MSN先前符合白领心态的一系列营销也恰到好处地巩固了这个市场。甚至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MSN中国在两个月中的几次社会公益“主题”活动,是提升流量与网站聚合效应的有效方式。其明显区别于QQ的品牌新主张,与社会责任感相关的定位不仅能提升已有的群体认同,巩固“精兵路线”,而且也较易得到舆论支持。赢得厌恶虚假诈骗的用户的青睐。

但在现实世界之中,效果是否显著还需观察。互联网专家康国平表示:“QQ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注册用户数达到一个临界值,很多人不得不重复上QQ,以保持沟通。而QQ上的商业产品的设计,则进一步捆绑住了已经花了不少钱在这上面玩的用户。”

同时,腾讯已推出基于IP技术的移动QQ,巩固了自己在移动市场的地位。更高明的是,它避开了与移动运营商的竞争,通过一定的比例分成直接与中移动合作,完成原有“移动QQ”向“飞信QQ”的迁移。

在IM新锐百度Hi面前,MSN也需警醒。有观察家认为百度的Hj不仅仅是一个IM。他分析,“百度IM的发展不是同QQ等IM直接竞争,而是通过自己的社区发展自己的IM。如果能够让贴吧和空间的用户都使用百度IM,百度的IM用户数将过亿!并且IM好友相对精纯得多的双向关系将实现精准用户广告的商业目的。”由此,百度Hi将是百度SNS-IM-广告效益-C2C布局利益链的关键一着。易观国际互联网分析师易飞凡指出,百度通过旗下多款产品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这使得百度IM在推出后能较容易地将用户数发展起来。

死对头谷歌也不让人省心,Gtalk与MSN类似的定位,舒适的使用体验也不得不让MSN加以提防。

各路豪杰似乎都将IM放人了自己的通盘考虑范围,微软虽宣称将建设IM、Mail和Space的“无间体验”,但前途似乎不明朗。而其互联网战略之下MSN向Windows Live的变更使很多用户对微软这次突如其来的升级颇为不满,对新操作界面的不习惯也引来诸多抱怨。

MSN品牌新主张可能是获得机会的一张牌,但不会是一张王牌。

国内最流行的IM

QQ(OICQ):1998年11月12日,马化腾和他大学时的同班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当时主要针对企业或单位提供中小型网络服务。1999年2月,腾讯推出OICQ的第一个测试版本,其后推出OICQ99a,OICI 99a的推出奠定了腾讯在中国在线即时通讯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MSN Messenger:这是出自微软的即时通讯工具,1999年7月发布。在国内受欢迎程度仅次于QQ。现已更名为Windows Live Messenger。

新浪UC:新浪UC是新浪网研发的即时通讯软件,将场景聊天模式以及视频电话、可断点续传的文件传输、多人聊天、消息群发功能和在线游戏功能以及同学录(团体)等有机结合,较受年轻人欢迎。

猜你喜欢
用户群即时通讯真实
基于协同过滤和Embedding的冷启动推荐算法研究
消费电子(2021年6期)2021-07-17 10:47:38
从资源出发的面向用户群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推荐模型分析
求知导刊(2019年17期)2019-10-18 09:17:04
民事诉讼中即时通讯记录的证据采用进路
即时通讯软件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2:34:53
从几种“真实”浅议《活着》的影视改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2:13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12:05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
环球时报(2016-03-08)2016-03-08 08:54:48
科学技术哲学视域下的即时通讯
科技传播(2015年14期)2015-12-13 04:20:18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CHIP新电脑(2015年10期)2015-10-15 18: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