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生祥
“只要看到王老吉,见一罐买一罐”;“买房不买万科房,抛股就抛万科股”;地震灾害过后,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考量意识由此觉醒。
地震灾难面前,从社会、企业到个人各有各的感悟。笔者的一个感悟是,此次抗震救灾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次深刻思考。公众空前关注企业的慈善行动,或许是一个契机,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考量意识由此觉醒。
说到公众空前关注企业的慈善行动,不得不提到两家形成强烈反差的企业。一家是在市场上卖断货的王老吉,而另一家是股价大跌12%、遭遇严重公信危机的万科及王石。
5月18日晚,央视“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现场,王老吉向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创下国内单笔最高捐款额度。这一善举,感染了民众,也刺激了消费者对王老吉的热情,“只要看到王老吉,见一罐买一罐”,如此“封杀”法,王老吉自然卖断了货。有人对此评论,“作为民众,王老吉是有良知的;作为公民,王老吉是尽责的;而作为商人,王老吉又是聪慧的”。
而一向精明过人的王石及万科,这次相比王老吉,则显得吝啬而不智。5月12日地震当天,万科曾宣布捐款220万元。但在全国人民爱心涌动,全国企业界动辄千万、上亿元的捐款面前,万科引发了网友对于捐款数额过低的质疑。质疑不是没有根据的。2007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房地产企业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面对质疑,万科董事长王石迅速作出了其冷静得令人惊诧的解释,“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
“捐款门”事件把万科和王石推向了风口浪尖。王石的不智在于,为了遮掩前一个失误,而制造更大的失误——把危机从个人扩散到整个万科。糟糕的是,王石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事后披露的数据表明,在万科很多分公司,即便普通员工的自发捐款也有许多超过了500元,多则近万元。一名万科员工无奈地说,“对于王石的表态,即使万科的员工也认为情感上很难接受。”
连日来,网民倒王之声雀起,“买房不买万科房!抛股就抛万科股!”的愤语随处可见,而资本市场也证实万科遭遇了抛弃之灾,从15日到20日,万科股价大跌12%。吃了亏的万科终于“醒悟”,以公告的形式表示,将无偿投入1亿元参与灾后重建。万科与王老吉貌似同样捐了一亿元,但前者是参与重建,后者则是货真价实的现金。这且不论,万科随之又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声明:把遵道作为赈灾、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镇。实际上,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遵道镇是一个包装一下就能跟九寨沟相媲美,而且比九寨沟交通更便利的风水宝地。万科再次遭遇一片骂声。
实际上,市场已现“成见”,各种议论都有,因为王石对危机失败的控制能力,万科的形象已经难以修补甚至“弄巧成拙”。
对比王老吉、万科两家企业的慈善行动,除了可以看出两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下,企业家的良心与社会责任感,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公众意识的觉醒与良好反应——王老吉的销售一空与万科的股价下跌。这对更多的企业起到了激励和警示的作用,这才是公益慈善应当带来的社会效应。试想,如果监督和制约的力量被弱化了,那首先是全体国民“社会责任”的整体丧失,而在这样的世界中,单纯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存在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