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雪红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常有一些教师想方设法地用各种形式组织教学,但目的性比较差,以致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下面我就两位教师执教《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教学实例,谈谈活动的有效性问题。
教师一:
师:请大家分小组用多种形式介绍民族风情。
组一:展示傣族服饰与舞蹈(学生边跳边唱)。
师:带领学生鼓掌。
组二:展示蒙古族民居及服饰图片,并请同学们品尝奶茶。
生:你争我抢喝奶茶。
组三:(出示课件)汇报回族的民族风情。
师:展示回族帽子。
……
师(小结):少数民族风情各具特色,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要相互了解,彼此团结,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活。
教师二:
师:同学们都了解哪些民族?
生:回、藏、蒙古……
师:(课件出示活动“猜一猜”)请大家猜一猜这属于哪一民族?
活动一:听歌曲猜民族。
活动二:看服饰猜民族。
活动三:看民居猜民族。
活动四:学礼仪猜民族。
师:同学们知道的民族知识真不少,从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问题?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生1:藏族同胞为什么穿一只袖子?
生2:新疆的小姑娘为什么头上扎那么多小辫?
……
师: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什么有关系?
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通过对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的初步探究,发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多与该民族的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对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应以认同、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因为我们都是中华儿女。
诊断·探讨
第一位教师采用了小组汇报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活动一个接一个,足足用了35分钟。但教师在活动展示完后,却只粗浅地作了一句小结“少数民族风情各具特色,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要相互了解,彼此团结,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活”。整堂课热闹有余,内涵却不足。教学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听者模糊。
第二位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孩子易于接受的猜谜游戏,让学生体验多样的民族风情,并通过“从活动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问题?还想了解哪些问题?”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民族风情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对民族风情的认识就从浅层的认知层面深入到了深层的原因探究层面,很好地锻炼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探究能力。教学活动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强,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握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认知上,要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二是在情感上,要让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由此,我们再回到上面那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断,可以说两位教师都注意到了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都想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教师一却仅强调了有效性的情感维度,而忽略了有效性的认知维度,这虽然有利于矫正以前只注意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但却不免有点儿矫枉过正。
因此,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活动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使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思维提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