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荣
要抑制A情景和C情景,鼓励建设性冲突、建立积极的沟通氛围,会议中的压力管理是基础。
在会议中,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直接影响参会者发表意见的效果:
冲突水平过低的A情景,会议冷场,没人发言,参会者没有了参与沟通、发表意见的责任感,进而失去了由责任感带来的正常压力,“不愿说话”了,或者,参会者十分担心发言的后果、怀疑自己发言的资格,从而产生了过大的压力,“不敢说话”了。
冲突水平过高的C情景的出现,讨论的矛盾激化、气氛过分紧张,参会者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得很激动,从而带来很大的压力。
因而,要抑制A情景和C情景,鼓励建设性冲突、建立积极的沟通氛围,会议中的压力管理是基础,而这部分内容,我们以后会详细展开。
防止B情景向C情景转化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议开始时秩序良好,大家都积极地参与讨论,不知不觉气氛越来越激烈,和谐的讨论逐渐演变成火星四射的争执甚至吵架,争执者都在高声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甚至由议题的争论转向人身攻击,场面失控,会议的议程完全无法继续下去。
这就是典型的B情景向C情景转化的过程,在日情景,虽然讨论激烈,但冲突保持在一个适量的水平上;而在C情景,讨论过激、场面失控,冲突具有了破坏性,因此,迅速鉴别B情景建设性冲突与C情景破坏性冲突的临界状态,及时对情况做出判断并控制场面,从而抑制B情景向C情景的转化,是会议冲突管理的关键。
B情景和C情景的具体特征对比,如表1所示:
破坏性冲突的处理策略
在C情景,参与人都沉于低效甚至恶意的争执中,讨论效率低下,会议目标无法达成,所有人的时间都在被白白浪费着。因此,当冲突变为破坏性、争执激化时,主持人和参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不同的处理策略,如表2所示:
对会议创新做中国式改造
认识到“会议压力”和“中国人”性格之间的关系,对会议创新做中国式改造
通常来说,压力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个人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意识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感觉;
内在与外在的要求之综合大于个人适应能力时,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压迫感(无法负荷)。
在会议沟通过程中,如何控制参会者的压力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过度的压力呢?中国人的性格障碍是压力的构成因素之一:
中国人的性格总体上偏于内向,在开会讨论的时候,不愿意主动发表意见,虽然主持人可能事先要求参加者踊跃发言,但是真正开始以后,却时常形成冷场的局面,这更加导致参会者降低发言的欲望,甚至有很多人隐约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话“有点傻”,会被人认为是出风头,招惹是非。
中国人有一种做“狙击手”的心态和习惯,俗语“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开会的时候自己不说话,只等别人提出一些想法以后,开始评头品足,不但严重打击了提意见的人的积极性,抑制了他们的思维,还给大家造成一种观念,就是开会的时候“谁先讲话谁先死”。当创新的想法都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人去做发散,陸思考,群体智慧根本不可能再发生激荡,创新和集思广益就成了无水之源。
中国人面子观念太重。参会者在自己说话的时候,会顾虑到自己的发言是否会伤及他人的面子,搞得别人不开心,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埋下隐患,这就与中国人的内耗和暗地里斗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了。开会的时候参加的人越多,发言者要考虑的对象就会越多。
基于国人的性格问题对会议的压力影响,在引进和实施一些创新的会议形式时(例如“头脑风暴”),要注意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国人的性格问题,对新式方法进行“中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