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载无字碑

2008-07-01 08:31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唐高宗无字碑乾陵

蒙 曼

神龙元年(705年),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人生的舞台上完美地谢幕了。在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立着两块石碑。西边的那块属于唐高宗,上面刻着唐高宗的丰功伟绩。东边的那块属于武则天,八米的石碑高大巍峨,但是上面竟然一个字都没有,这就是著名的武则天无字碑。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这样一块无字碑呢?人们给出了多种解释。

第一种,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劳太大了,无法用文字概括。

第二种,恰恰相反,武则天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敢写出来。

第三种,武则天觉得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因此干脆留下一片空白。

这三种说法哪种合理呢?其实,这三种说法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因为这块碑是武则天死后立的,和武则天本人的真实意志没什么直接关系。那么,这块碑为什么空无一字呢?这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皇帝陵寝制度说起。本来,中国古代的皇帝陵寝是不立碑的。因为皇帝的功德太大了,不是一块碑所能概括得了的。但是,武则天不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经常离经叛道的人吗?唐高宗死后,武则天觉得有必要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因此就突破了帝王不立碑的传统,给高宗立了一块碑,上面刻了一篇她亲自撰写的文章,叫做《述圣记》,表达了她对唐高宗的敬仰之情。这块碑一立起来,马上又成为新的传统。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也想给她立一块碑。

但是,选好了石头,刻好了图案之后,麻烦也就出现了。怎么评价武则天呢?武则天退位后,唐朝就进入了政局最动荡的时期。从神龙元年到先天元年(712年),也就是武则天去世前后的八年时间里,一共爆发了七次政变。皇帝也像走马灯一样,从武则天换成了中宗李显,又换成了殇帝李重茂,再换成睿宗李旦,最后才稳定到玄宗李隆基。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轮番上台表演,而各个派系对武则天也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光是武则天的尊号就换了若干次。先后叫做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天后、大圣天后、天后圣帝、圣后,直到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才最终改成了则天顺圣皇后。这时离武则天去世都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人能够给武则天一个确定的评价,所以刻碑的事也就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无字碑。

这样看来,有关无字碑的浪漫说法不成立了,但是,从精神实质的角度上说,武则天这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就像高大的无字碑矗立在乾陵一样,一直不断地引起后人的兴趣和思索。那么,后人眼中的武则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看历史的视角和方式会随时代的变换而变化。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正是如此。在唐朝,特别是唐前期,因为武则天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也因为唐朝儒家正统思想并不浓厚,所以对武则天的看法相对比较积极。但是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以后,随着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武则天和传统礼教的冲突变得明显起来,对她的评价也大为降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甚至说武则天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而近代,受女权运动的影响,人们又把武则天和妇女解放运动联系起来,开始给她作翻案文章。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涂抹,武则天的故事越来越传奇,但是离真相可能也越来越远了。有人说,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被歪曲得最厉害的人物。但是我想,也正是这一千多年来见仁见智的评价,使得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在很多人心中激起了探索的无限欲望。对她的评价,也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

我个人认为,武则天一生最大的特点在于她的矛盾性,不仅她的政绩是矛盾的,她的性格也是矛盾的。

(选自《今晚报》)

猜你喜欢
唐高宗无字碑乾陵
新编历史剧《无字碑》创作杂记
辽代显陵、乾陵考古发现述略
乾陵云集盛唐珍宝却保存完好
論李勣與廢王立武
无字碑
无字碑随想
唐高宗不是傀儡皇帝
乾陵文化礼品创意设计探析
哑炮
武则天陵墓前“无字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