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惠
那几天,浙江金华通济桥人如潮,花如海,市民们自发来到这里,悼念一位28岁的年轻军官孟祥斌中尉。
2007年11月30日,中尉就是从这里跳水救人,一去不返。消息很快传遍了金华城,市民们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祭奠他,桥面上摆满了花圈,署名大都是“金华一市民”。到了晚上,又有很多市民默默地来到江边,将一只只点燃的蜡烛,放在水里,江面上泛起了点点火光。
在网上,一向恣肆的网民也庄重起来,大家在认真地讨论:是不是应该把通济桥命名为孟祥斌桥?是不是应该在江边为英雄建一座铜像?
市民们的悼念行为,无疑是在表达对英雄的感恩,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呼唤呢?人们是在呼唤英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道德,渴望它不会随着英雄的离去而离去,渴望它能够长驻人间。
热烈的呼唤所折射出来的,恰恰是这种精神的稀缺。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一方面是财富的巨大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严重的道德危机。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日渐紧张,商人之间互相欺骗就不用说了,传统的白衣天使居然也被加上了“白蛇”的恶谥,人们的心情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不能信任他人,也越来越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向整个社会泛滥,惟利是图,成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权钱交易盛行,权力急切地希望变现为金钱;假冒伪劣盛行;学衔、职称、论文等,都已经被明码标价……
社会的市场化及其对道德的排斥,给人们造成了极大困扰。托克维尔①曾说过:物质主义必然让人们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因为物欲是无止境的,总有人比自己更有钱。人人都不受约束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人视其他所有人为敌人。霍布斯②甚至预言,不受道德制约,而只受经济人理性支配的社会,将会出现一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人类有可能在像豺狼般地自相撕咬残杀中毁灭。
但这最悲惨的一幕毕竟没有发生,为什么呢?哈耶克③发现,在没有强制的情况下,社会中会形成一种“自发的秩序”,即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会自生自发地形成的道德规则。哈耶克甚至认为,自发的社会秩序是我们应对未知世界唯一的方式。
金华市民悼念英雄的行为,我看就是一种“自发的秩序”。因为毫无疑问,这一过程就是一个市民们自觉地用英雄来教育自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市民们自身的灵魂将得到净化,道德将得到升华——这种行为是用经济人理性所无法解释的,因为市民是在重建道德,是在追求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而不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也许在这些市民当中,还没有形成重建道德的自觉意识,但他们的行动却表明,在经历了一段不算太短的“去道德化”历史之后,中国人又以自己特有的坚韧和智慧,开始了一次“再道德化”的历史进程。我们有理由期待并希望,在这一进程中,中国人能逐步找到自己赖以安身立命、解决生活意义问题的信仰,重建对待亲人、邻居、同胞的伦理,确立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的公益精神和公民精神……
这一历史进程,由于是自发的且是从草根百姓开始的,因此其步伐就格外稳健,其基础也格外坚实。金华市民在感谢英雄,我们也要感谢金华市民,因为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再道德化”的希望。
(选自“中国商报”)
①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两卷。
②霍布斯(1588~1679)英国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代表作《利维坦》。
③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辑提点:孟祥斌因为被评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大家对他的事迹耳熟能详,金华市民悼念英雄的故事也尽人皆知,甚至你可能还知道,11月30号那天孟祥斌一家人进城是为孩子买鞋的。孟祥斌牺牲后,广大群众送来的鞋子,足够孩子穿到18岁。那么阅读这篇文章的作用是什么呢?帮助并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孟祥斌的事迹,以及他的榜样作用在这个剧变的社会所产生的现实意义。仔细阅读划线的句子,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与经历,认真体会作者的观点,以及三位哲人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