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嵘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变化过程。
2.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追求道德完善的自律精神。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借鉴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介绍作者
教师诵读中央电视台“2003年感动中国的人物”节目中的一段颁奖辞:“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板书)
补充材料:101岁的人生旅程,1300万字的作品《激流三部曲》享誉全球。
问:这个人是谁?明确:巴金。
(设计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作者的成就,明确作者的崇高品质,为理解作品的主题作铺垫。)
二、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主旨
默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文革的句子,由此说说文革中哪些现象让你觉得荒唐,或者说不可思议?
概括时代的特点:荒唐、残暴、冷酷、践踏生命。
三、分析小狗包弟的形象
问:以“小狗包弟”为题来写一个国家的一场历经十年的大动乱,一只小狗身上负载这么大的主题,那么这个形象应该是个非常典型的形象,找出小狗的特点,读句子,读出小狗的可爱。
归纳: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板书)
问:作者在描述与包弟的七年相处时,情感是怎样的?(明确:欢快)
四、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1.包弟最后的归宿是怎样的?(明确:被“我”送上了解剖台)
2.作者为什么要把它送上解剖台?(明确:保全自己)
3.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明确:动乱的社会现实)
4.作者当时有没有犹豫?这说明“我”的哪两种情感在作斗争?(明确:保护小狗、保全自己。最终还是保全自己占了上风,抛弃了小狗。此时作者很矛盾:送包弟走,可以保全自己的家人,但良心是不安的;不送它走,就会被抄家,但可以获得良心的安稳。)
5.这说明什么?(明确:人性弱点: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自私)
6.在作出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明确:忧虑、轻松、沉重)
7.文章以“包弟”为题,却不仅只写了包弟一只狗,还有另一只狗,思考:这个段落如何与全文联成一个整体?
明确:结构上是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逻辑上形成对比
板书明确:相同点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以狗性映衬人性,还是突出人性的弱点。
总结:思想主旨一:揭示人性的弱点。(板书)
五、归纳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结:抒情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板书)在本文中,随着故事的展开,作者的情感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小狗包弟的命运困扰着作者,也牵动着读者的心。
归纳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抒情过程
(事) (情)
与包弟的亲密接触欢乐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歉疚
抒情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
(设计目的:强调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与之产生共鸣。)
六、剖析作者的形象——一颗“忏悔和自责”的心。
找出对于自己把小狗送到医院解剖桌上一事直接表达忏悔感情的句子。
明确:反而背上更沉重的包袱;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
为了想保全自己,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
我的心仿佛放在油锅里煎熬;
我不怕大家嘲笑,我向它表示歉意。
讨论(板书)
1.包弟到底应不应该送出去?
参考:包弟的命运不是作者所能掌控的。
2.作者作为一个文革中的受害者,作者是否有必要歉疚、忏悔?
资料:1968年8月,64岁的巴金被监禁;9月,被抄家,并经受各种形式的批斗;1970年在上海郊区劳动改造;1972年妻子病逝;1973年,在四平方米的小屋翻译外国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参考:这是一种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反省自己人性中的阴暗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总结归纳:(板书)
文章的主旨二:忏悔与自责
七、拓展延伸:
讨论
讨论一:巴金忏悔的价值(板书)
1.巴金老人身上体现的反省、自律精神是我们民族所缺少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当中,起着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天性的作用。
2.呼唤着理性社会的回归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允许再发生那样的浩劫”(巴金)
讨论二: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会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多媒体展示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犹太纪念碑前下跪了,德国经济迅速复苏,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片资料。)
教师总结(板书):或许在我们说出隐藏在我们心底那些丑陋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但在我们将自己大白于众人拷问完我们的灵魂之后,就会发现我们如释重负、内心更和谐、人性更真实,其实我们已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和人格的升华。希望生活中的我们“一日三省吾身”!
作业:周记中谈反省忏悔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