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诗词进校园的实施策略研究

2008-06-27 01:22陈智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5期
关键词:中华诗词学生

陈智峰

【摘?摇要】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培育国民人文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古典诗词进校园不仅是课改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古典诗词;实施策略

一、明确诗词诵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国”,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几千年来,诗歌灌溉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热爱诗歌,诵读诗歌,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则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经过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华诗词以其极富民族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瑰宝,它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华文明的缔造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华诗词再次以其在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道德修养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等方面展现其迷人的风姿,在育人和重塑校园文化过程中发挥了特殊功能。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不打自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肯定了中华诗词在母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高中学生提出300余首的诗词读背要求。中华诗词进校园,是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国民人文素质教育乃至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绝好途径。

二、确定切实可行的诗词诵读计划和篇目

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无比辉煌的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灿若星河的诗篇为我们教学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尽管学生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都很熟悉,小学、初中课本也选过若干篇目作为学习的内容,但毕竟数量极为有限。量上有一定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因此我们选择了200首诗词编订成册,并本着如下原则:

第一,参照课本,避免重复。如像《将进酒》《登高》等虽然脍炙人口,但不作为选择内容。尽量扩充学生掌握的诗词容量,引发学习的兴趣。

第二,文质兼美,便于记诵。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往往集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于一体。我们选择那些韵律优美、节奏鲜明、琅琅上口的佳作,特别看重千古流传带有名言警句的作品,不仅便于记诵,同时也促进学生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时将其作为画龙点睛之句来运用。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找出原诗,要求学生会背并且能从诗作的最初状态去理解。

第三,内容分类,对照比较。从不同角度,将作品进行大致分类,形成若干系列。如哲理诗系列、爱国诗系列、爱情诗系列、离别诗系列、忧愁诗系列、愉悦诗系列、咏物诗系列、写景诗系列等等,让学生在诵读时有所参照比较。同是写秋天,为什么李颀是“鸿雁不堪愁里听”,而刘禹锡却是“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是亡国恨,为什么回忆起来刘辰翁是“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辛弃疾却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学生通过同题或类似内容的对照比较,从多方面领略诗词感情,多角度把握作者思想,多层面体会诗的意境。

第四,兼顾时序,经纬穿线。到了唐宋时代,诗词发展达到艺术巅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作也不只李白。虽然我们选择的篇目有限,但在有限的前提下按作者生活年代大致排序进行穿针引线。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一个简明概括的印象,以便今后在自学自读自悟时把握整体的框架,进一步填充内容。

三、适当的阐释,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到:“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诗词的审美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还做不到自如地在诗海中徜徉陶醉,这就需要教师能引领学生走进诗词的艺术境界。适当的阐释虽不能点石成金,但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久而久之,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教师每周利用少量时间,在任课班级就某一首诗与同学们共同品味欣赏。这未必完全符合美育原则或教学规律,但只要学生能倾心投入其中,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以在反复诵读中强化理解和记忆。并利用诗歌意境之美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朦胧性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联想力,将作品中本来也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化成具体的画面再现出来。如让学生将《琵琶行》扩展成散文式的口头语言进行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乐曲旋律被学生描绘得有声有色,讲述琵琶女和诗人的生活经历、遭遇,从中找出二人相似之处,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自由心来。

2.开设诗歌赏析选修课,每周一个主题。参加对象是每个班中爱好诗词和文学功底不错的学生,听课学生又以老师的身份到自己班里为同学们讲解,效果良好。

3.校报设专栏,每期刊登一篇较有新意的教师撰写的诗词鉴赏短文,结合学生诗词诵读活动的进程,供大家探讨借鉴。如一位教师的《〈登鹤雀楼〉的潜在信息》《〈静夜思〉新解》《有的诗可以竖着读》等文章,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

四、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如果仅仅是强制性的背诵,学生会将其作为课业负担而产生逆反心理,真正培养他们的兴致与热情才是诵读活动开展下去的前提。具体做法是:

1.统一步骤。全校各班均利用周二至周五早间15分钟的时间集体诵读。每周诵读2至3首,学习委员负责抄写领诵,语文教师点拨或抽查。每天清晨,全校各个教室里诗声琅琅,营造出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2.展开竞赛。班内各小组或年级各个班之间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活动,如唐诗连句、宋词吟诵、名句对联等等,学生热情空前高涨。

3.发挥特长。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各种艺术活动。音乐特长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自己喜欢的诗词配曲,美术特长生用彩笔描绘诗情画意。古典诗词演唱会和“诗情画意”展等均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4.阶段验收。教务处负责进行阶段性验收评比,方法是抽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班作代表参加检测。采取不同方式,集体背诵、单独朗诵、抽诗题等等。各班学生都积极准备,希望被点中来展示自己。

中华诗词进校园的诵读活动,开展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学生们的分析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令人备感欣慰。当然,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只有历经天长日久的点滴积累才能卓有成效。中华诗词中蕴含的精神美、自然美、艺术美、理性美等,对学生们的道德情操精神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华诗词走进校园深入人心,一定会使我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中华诗词学生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赶不走的学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