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老北京的饭馆里最不缺的就是人情味,有的奢华到了极致,有的便利实惠。这些老饭馆里发生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城的生活气息。
吃出来的欠条成风景
先说说广和居的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位做到尚书的何大人一家三代,都常常在广和居办酒席。当年大家吃了饭都是在传统的三大节,也就是端午、中秋、除夕三个日子结帐。何尚书的儿子是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有一雅好,爱请客,结果经常到了该结帐的时候,就还不上帐来了,怎么办呢?他也不说不还,而是写一张欠条、接着再去广和居吃饭。
这广和居的老板很幽默,把这欠条当收藏品攒着,送到装裱店裱了挂在店里。人们传开了,争相到广和居来看书法家的欠条展览,这人气那叫一个旺!
吃饭还带放生
在什刹海的边上,曾经有个大饭庄,叫做会贤堂。人家老板会做生意,先是充分打起这片天然湖泊的主意,用水里产的鲜藕啊、菱角啊作成了冰四鲜吸引顾客,又在自己店堂门前,安排了个大活人——人送绰号“鸟孙”。“鸟孙”弄一大笼子的麻雀,客人来了、卖给客人。客人买了鸟,临吃饭前,把那鸟顺窗户放出去,既做了善事放了生,又别有一番情趣,很受客人的欢迎。“鸟孙”的买卖红火,也增添了会贤堂的吸引力。
饭庄能盖楼吗?
东兴楼虽然店名里有个楼字,可店面却没有什么二层楼,据说这店主人本来是要建起楼来,连木料、石料都是照着这个标准准备的,这时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就来跟掌柜的谈了,说你也不瞅瞅着这周围住的都是谁,我们都没敢给自己家里建个楼,你想干吗啊?想把我们比下去,连带着把皇上也比下去?这掌柜的一听,给吓着了,赶紧叫工匠们建成平房了事。
主人留下财,小二来敛财
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顾客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为了揽住自己的老主顾,这饭庄老板们可是煞费苦心。一到端午、中秋和过年,各大饭庄就忙活开了,摆上酒席请老主顾来吃上一顿,透着饭庄子把老主顾当自己人儿的亲热劲儿。
过去的大饭馆,都时兴免费为客人送菜。您到饭馆里订了菜,人家一准在约定好的时间把菜送到您家里,而且还帮着主顾把饭菜摆好,临走还撩下句话,让您吃好饭不用收拾桌子、更不用洗碗,他们再来收碗筷。羡慕吧,这好事今天的餐馆绝对做不到喽!
早给人忘干净了的二荤铺
老北京独有的一种价廉物美的小饭铺,叫二荤铺。其实,这二荤铺是一种茶馆,当然是面向低收入阶层的,大家来了可以先喝茶,这茶当然不是什么上等好茶,但是喝茶时的礼仪人家伙计一点都没有省。这二荤铺供应的都是些家常便饭,而且,它还允许顾客自己带来饭菜来进行加工,饭馆挣一点加工费,客人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吃得舒舒服服的。
老北京的夜生活也有24小时店
安定门外的外馆斜街存在的年头可久远了,上个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些大车店,去蒙古一带做生意的人多数会在这里歇脚,所以这条街上就有了个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
老北京城另有一处一天到晚热闹得不行的地方,那就是前门火车站,其中有名的一个是位于大栅栏和廊坊二条之间的一家馆子,叫做“南恒顺”。
老北京吃的花样和风情
老北京吃饭的花样那真是五花八门,咱就说说几种特殊的吃法。
有一种吃法,俗话叫做吃瞪眼儿食的。掌柜的走街串巷,把各肉铺剃下来卖不出去的下脚料收购了,然后回去把各种肉切得大小一致了,倒到大锅里加上各种调味品煮。一开锅,满街香,就有人过来围着锅挑自己想要的那一块儿肉。
更实惠的东西叫折箩。专门有人到大饭馆去收剩饭,然后剁两刀白菜炖在一起再加工,虽然味道不差,可毕竟吃折箩这事儿不太体面,于是就有了一种吃法叫两头瞧。
北京人好礼儿讲面儿,特别是旗人。北京城很流行了一阵盒子铺,将红漆描金的圆盒子装着下酒的冷荤,像什么酱肘子、酱鸭、炸鱼等等,经济实惠,为这些潦倒旗人在家请客提供了方便。
摘自新浪博客
推荐/宋春华
编辑/任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