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伟大的透明和国家的成人礼

2008-06-24 12:21何树青
北京纪事·纪实文摘 2008年7期
关键词:灾区灾难国家

何树青

迅速、残酷。

里氏8级地震造成的中国灾难已经发生了,过去的10多天里,中国人每天努力抗灾,也每天被迫面对同胞伤亡数字增加的消息。死亡太重了,层层叠叠,压得中国人喘不过气。

举国默哀了3天,降了半旗,救援还在继续,捐助还在继续。我们并不掩饰泪水,但需要节制悲伤。我们并不掩饰灾难,但需要更快更多的行动。

灾难时刻的国家和人民,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国土震动了一下,中国进步了一点,以血的代价。

信息传播的力度和透明度

新华社在地震18分钟后(5月12日14:46)发布第一条确认地震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地震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直至100多个小时,全国各地媒体自发以灾情为命令奔赴地震灾区最前线,对这场强过唐山大地震的灾难,在第一时间都作出了最高级别的判断、最大规模的报道。

文明社会环境的积累,比财富的积累更需要时间和历练。传媒的发展,在文明社会环境和财富增长环境中得到双重滋养。中国的舆论一向有官方口径和宣传纪律,负责、有序而有所限制。这一次,灾难的信息传播在尊重前者的前提下,以高效的组织性、自觉的主动性和广泛的灵活性,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公开和人性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新闻、自媒体报道、手机网络和人际传播,有关灾情的所有真实面都实现了“直播”。在中国传媒史和传播史上,这种信息的透明度是里程碑式的,并因其对生命的关注、政府的作为和灾情的严重性所做的客观传播而堪称伟大。

灾情不会因为传播而变得更严重,却能因信息的公开透明而赢得更多补救的机会。中国和世界都在这次灾情的信息传播中,感受到了信任和知情权的被尊重,国人更藉此与国同命运共呼吸。

透明的信息传播熄灭了谣言、召唤了民众、凝聚了人心、强化了国家意志,并协同政府共同把国人感情升华为国家哀悼日。5月19日至21日这3天,默哀中的中国恰是最团结的中国。

国家与人民的行动力

温家宝总理是最身先士卒的国家公务员,胡锦涛总书记是最镇定的主持人。当党和政府像大丈夫一样有担当,像快速反应部队一样有行动力,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动效率远非日常状态可想象——“十七大”后理念更清晰的执政党,刚刚完成大部委制改革的政府,受益于改革开放30年的企业和公民,都为救灾提供了坚强保障。

开路,救人,抢险,捐助,救灾的力量像滔滔不绝的长河。我们为废墟中的生命迹象和生还奇迹而动容,更心疼温总理摔倒和流泪;我们为电视上主持人哽咽流泪、现场记者素颜守候生命而动容,更心疼人民军队奋战生死线的危险和劳累;我们为来自社会各界的自发捐款而动容,更心疼失去亲人的孤儿和他们内心的伤痕。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国家信任人民,人民信任国家及彼此,灾民们也保持着灾难中的不失态(没有担忧中的社会混乱现象发生)。灾情虽然悲惨,但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更有希望的中国。“人”字被大写,人命、人心、人性都得以高举,这才是真正可宝贵的财富。

灾难社会及其敌人

灾难总会结束,生活还要继续。国人的思考从此有了一个沉痛的基点:发生这样的灾难,我们做错了什么?若要避免发生类似的灾难,我们还能做什么?

在地震预警责任、地震逃生教育、捐助数额及方式、大坝与生态安全、孩子与学校建筑质量、反思的时机和恰当性等诸多方面,都已有人提出质疑和争辩。反思还会继续,思考于一个民族有利无弊。

但如何将灾难中呈现出的社会效率和人的品质保持下去,却是一个更艰深的课题。事后,我们捐了款、献了血之后,会不会重新回到坚硬的内心和油滑的世俗?若灾难结束后,社会心安理得地回到震前的依然故我状态,则整个社会不过像是进了一次道德洗车场,分了一次道德贼赃。如果这样,在下一次灾难降临时,我们还会回到原点,会成为下一个遇难者。所以,在我们必须学会和适应与大大小小的灾难和问题共同生活的社会,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灾难,而是我们自身的各种积习:从低效的体制积习到自私自负的个人积习。

也许这次大灾难能教会我们,以后如何做得更好。

拥抱幸存的生命

大地震动变形,死亡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只给呼吸留了一小条缝。数万同胞罹难,数十万同胞受伤。10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的同胞,分为遇难者和幸存者。

其实活着的13亿中国人都是幸存者,都在体验同一种感情,感受着最大力度的生命教育、灾难教育、情感教育、传媒教育和爱国教育。这才发现,我们的生命观、生态观、生活观都出了问题。我们都是人类自我膨胀的灾民,也是物化生活方式的灾民。

灾难一周后,党、政府和人民,以国家哀悼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成人礼。接下来,我们要排除余患、重整河山、重建家园、抚育孤儿,并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

地震如噩梦,醒来是早晨。我们有幸活了下来,我们要好好地活下去。因为这样的国家,这样的国民,值得你为之奋斗。

世界同感叹:中国原来是这样!

美国《时代》周刊5月22日发表题为“被唤醒的中国”的文章说,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是一个启示。人们认识到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对中国人更有信心了。以下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往中国5月12日地震震中附近小镇──映秀镇的公路上满是大坑,路上还有被砸烂的卡车和巨大的石头。

在小镇的边上,就在一辆被巨石砸坏的汽车旁边,一次塌方将道路彻底切断。一位母亲步行走进山里,把她12岁的儿子找了出来,她说,眼前的一切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口。他们身后的景象仿佛地狱。她说那里尸体在腐烂,学校坍塌,道路被掩埋,一排排的民房被毁坏。

但是,这种情形没有吓倒两位朋友,他们乘火车、坐汽车、最后步行来到这里帮助汶川地震的灾民。他们穿着印有“我爱中国”的上衣,坚定地走向了地震灾区的中心。

从约300公里以外的自贡赶来的36岁的中学物理老师吴广雷(音)说:“我们看到灾难的新闻后,决定来提供帮助。”28岁的吴向平(音)是从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请假后加入赈灾工作的,他说:“我们中国人越来越团结。因为这次事件,国家的士气也高涨了。”

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在感叹:中国原来是这样!他们这些简单的观察带着一种希望和自傲的感情,集中代表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在过去两周里感悟到的一切。

令人深思的是,这个国家展现出一副充满悲悯的画面,这可能是以前预料不到的,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钱、食品和衣物。数万人请了假,离开他们的家人冲到灾区帮助他们的同胞。通往灾区的道路上挤满了私家车,上面挂着写着“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字样的条幅。

交通无比拥挤,政府不得不封锁道路让一些志愿者回去。在一些受灾的市镇,捐来的衣服堆起足有两米高。几天之内,该国原来不习惯慈善事业的私人企业捐出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而且还在增长。

这种井喷式的支持是一个启示。在这次人道主义危机中,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这是一种集体顿悟,整个民族突然间意识到,在20年的经济繁荣中,他们改变了多少,以及一些改变是如何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当然,当国家状况不再那么紧急时,中国将回归其熟悉的方式。但是有一种根本性的东西改变了。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信任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的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以及促使政府给予其权利这么做的意愿。例如,大多数志愿者都是第一次活动,很多人说,他们将来愿意为社区做更多事。

即使是北京的批评者也对中国对地震的迅速反应表达了钦佩。转过来看,中国一些最为排外的博客作者惊叹于世界向中国表达的同情、提供的捐款和物资,以及派出的搜救队伍、医生和其他人员。

一位驻北京的西方高级外交官说,“现在,很多人在为中国人加油,希望他们在奥运会上有好的展现。这对中国的自信心和它对自己国际地位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场危机中的最重要一刻是5月19日下午2点28分,地震后的整一周。全国停止了三分钟。这场全国性的悲情宣泄让人们不再相信中国缺乏“公民精神”这种观念。

在几周的时间里,中国让人们看到,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善款不仅仅来自私人企业和富人,很多捐款的人是穷人,他们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国家媒体报道志愿者工作的热情与报道12万解放军和武警救援工作的热情一样大。电视台和电台24小时报道,报纸出版了特刊。这次报道的成熟度与自由度同样令人吃惊。

救援行动中最受广泛赞誉的是政府反应的速度和规模。这主要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总理温家宝,在地震后的两个小时内,就坐上飞机去了灾区,在随后的4天里,中国的电视不断出现他的画面,他动员救援力量,帮助幸存者,甚至哽咽。

一则典型的网上留言写道:“我看见温总理在灾区的画面后忍不住哭了,有这样好的领导人,我感到很安全。”这样的赞誉将会让党的体系感到放心。

摘自《新周刊》2008年第6期新华网

编辑/麻 雯

猜你喜欢
灾区灾难国家
雷击灾难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灾难不是“假想敌”
防范“抗生素灾难”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