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大明
月薪不足千元的李光华认准了一个理儿: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他苦撑着资助20多名家庭残缺的孩子,为他们铺筑求学之路。
为此,他帮人修马桶、通下水道,甚至给死人装殓……
救助一个孩子 就是救助一个家
李光华,1942年生于贵州省册亨县一个农民家庭。25岁那年,他被招进县自来水公司当工人,第二年与县环卫站的陈兴芬结婚。婚后20多年,两个孩子长大成人,李光华也当上了县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终于可以安度晚年了。谁知,李光华却走上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育子”之路。
1996年8月的一个晚上,《贵州日报》刊登的《一个山里娃的求学路》吸引了李光华:被师范学校录取的黔西南州中考状元王志平,因父亲病逝,母亲患病,妹妹上小学,交不起学费,他的求学梦就要化为泡影……
一个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大山里的孩子,竟然能夺下“中考状元”,是多么不易啊!李光华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经历——父亲早逝,16岁那年,他初中未毕业就到县城打零工,被搞水电安装的谭正益师傅收留。谭师傅带他到工地学习水电安装,辅导他学习高中课程,每个月还给李光华乡下的老母亲寄30元生活费……自己能有今天,多亏了当初谭师傅的大力帮助。
第二天,李光华辗转百余公里,找到王志平家。眼前的情景令他心酸:两间四面透风的茅草房,家徒四壁。李光华掏出随身的1500元钱塞给王志平:“孩子,再困难,这学也得上!”
之后三年,月薪不到800元的李光华省吃俭用,尽量把钱攒起来资助王志平。1999年8月,王志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家乡当了小学教师。他的家渐渐走出了苦海。
李光华得知这些情况后,非常欣慰。从王志平的身上,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救助一个孩子,就是救助了一个家庭。他决定在有生之年,将这一“爱心理念”延续下去。
资助20个孩子让他力不从心
2000年秋,《黔西南报》刊登一条消息:兴义师范学生龚沾艳,父亲病故,母亲患有哮喘,家里负债累累,她被迫辍学打工。李光华当即赶往兴义师范,找到校长,表示愿意资助龚沾艳的生活费,请学校将她找回来继续读书。
2001年1月,龚沾艳在电话中哭着对李光华说:“李爷爷,我妈妈去世了,我也不想活了。”李光华马上骑上摩托车,赶往100多公里外的龚沾艳家。
李光华对龚沾艳说:“孩子,别哭,妈妈走了,还有爷爷,爷爷也是你的亲人!”李光华把她接到自己家。渐渐地,龚沾艳从丧母的悲痛中走了出来。
这年9月,李光华收到了师范毕业当了山村小学教师的龚沾艳的来信:“李爷爷,在您爱的关怀与滋润下,我参加工作了,每月工资690元。我留下200元作为生活费,余下的用于资助10名孩子上学。将您的爱传递下去,我很幸福!”
被爱心滋润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用爱心回报社会,这更加坚定了李光华的爱心理念:爱是可以传递的,爱的传递可以让更多的人互相帮助。
在这种爱心理念的支撑下,李光华救助的孩子越来越多。他每救助一个孩子,就在笔记本上记下他们的姓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不到一年,除王志平、龚沾艳之外,已有18名孩子走进了他的“爱心笔记本”。
这时,李光华月薪只有1100元,但他每月要给救助的18个孩子每人寄50元生活费,这笔费用就需要900元,还要资助部分孩子的学费。沉重的担子压在已经不年轻的肩上,他非常吃力。
为了挣钱资助孩子们上学,李光华绞尽脑汁寻找挣钱的门路,最后,他决定去修马桶、通下水道,这是年轻打零工时学到的“本领”。老伴哭笑不得:“一个公司副总,去修马桶、通下水道,亏你想得出!”儿女也极力反对。
“那些孩子不是没爹就是没妈,我们帮他们一把,他们就挺过去了。想当年,如果没有谭师傅的帮助,我也不会有今天!”
2002年1月,在师范上学的姚廷艳来看望李光华。当她得知“爷爷”靠下班后做苦力挣钱资助18个像自己一样的孩子时,感动得泪流满面。开学后,她做家教维持自己上学的费用,把李光华寄给她的生活费转寄给经济更困难的杨亚丽。
2003年底,60岁的李光华从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资助孩子的事业中。
三年前,陈梅、陈艳姐妹的父母亲患病,家里负债如山,正上师二的陈梅和刚考入师范的陈艳都失学了。从此,李光华的“爱心笔记本”上又加上了陈梅、陈艳两个名字,让他本就拮据的境况雪上加霜。
资助了孩子 失去了妻子
2006年2月,妻子陈兴芬腿骨坏死,医院建议准备8000元手术费。陈兴芬考虑到她的两个孩子刚贷款买房,就没让丈夫把自己的病情告诉孩子。此时,李光华手里积攒了准备捐助给学生的5000多元学费,再借一些,手术费便可凑齐。但他一咬牙,还是把钱汇给了5个被救助的孩子。
8月下旬,陈兴芬的病情再度恶化,医生说已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时期。儿女获悉后赶到医院,冲着李光华哭喊:“救了那么多毫不相干的人,为什么不救妈妈?”
2007年6月14日,陈兴芬因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老伴离去后的很长时间,儿女都不理睬他。在痛失爱妻、孩子疏远的日子里,李光华把悲痛、愧疚和遗憾埋在心里,依然孤独地走进大街小巷修马桶、通下水道,按时给被救助的孩子寄生活费。
9月24日是陈兴芬的百日祭日,当了教师的陈梅、陈艳姐妹来到奶奶的坟前哭道:“一定要将爷爷给予我们的爱传递下去……”
前来祭奠的儿子和女儿被深深触动了。他们终于读懂了父亲:父亲不是无情无义的人,救助了别人失去了亲人,父亲心里又何尝不痛?
2007年10月,被李光华救助的20名孩子均已大中专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2008年1月22日,李光华将20名孩子的“喜讯”写在20多张纸条上,来到妻子坟前,流着泪燃烧纸条,将喜讯一一告诉妻子:“王志平资助了5名孩子,劝回30多名失学孩子;倪琼已贵州大学毕业当了老师,救助了5名孩子;张永庆贵州建校毕业后当了建筑工人,资助了6名孤儿上学……”
尽管内心悲泪长流,但李光华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他救助的20名孩子均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并接过了他手中爱的火炬!
摘自《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9期 编辑/李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