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的心清理一棵树

2008-06-02 06:45求培培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落点张国荣李安

求培培

眼睛找不到落点,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导致失明,那我们失去的还仅仅是一项生理功能。如果是换了心灵找不到合适的落点,后果又将如何呢?

张国荣,凭借着《胭脂扣》、《霸王别姬》等一部部优秀作品登上了他艺术的顶峰。但他却选择在最最烂漫的岁月里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告别了人世。只因在心灵遭遇大雪时,没能为自己清理出一棵“树”,茫然一片,于是生命突然失明。

同样令我感到痛惜的还有那个走过撒哈拉的女人,那个字字珠玑为后人留下了《人间词话》的男人,那个创作了《骆驼祥子》、《茶馆》,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人。

为什么总是一次次地选择给生命一个归宿,而不是给心灵一个合适的落点呢?

心灵的落点,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份执著。

都说是《卧虎藏龙》成全了李安,而我更愿意这样认为,是李安成就了这一中国电影在世界的奇迹。成名前,李安蛰伏了整整六年,当了六年的家庭主夫,一次次寄稿,一次次被退回。而全家人的生活都靠着妻子一人支撑。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放弃呢?万一不成功,不是连男人最基本的尊严都不能挽回了吗?

是因为在李安的心里,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不会选择落魄放弃,不会选择为谋生而挤入人群中碌碌一生。他为自己的心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落脚点。

与李安一样有着明确方向,坚定信念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都为自己的心清理出了一棵“树”。霍金的那棵树,是《果壳中的宇宙》,浩瀚天宇,任他驰骋,虽然他连动动手指的能力都没有;贝多芬的那棵树,是《生命交响曲》,要大地也为之震动,虽然身为音乐家的他却什么也听不见。

朋友,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合适的落脚点吧。也许它并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但至少能让生命有所归依,不至于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

选择心底最渴望的那棵树,把它清理出来,放在心随时可以看见的地方。

(本文原始得分:55分)

★ 郑老师认为

这篇习作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语言老到,思想深刻,材料丰富。

不过我印象最好的还是第一、第二段。第一段简洁明快,单刀直入,由眼睛找不到落点的危害马上引出对心灵找不到落点的危害的思考:“如果是换了心灵找不到合适的落点,后果又将如何呢?”给读者留下了极好的第一印象。第二段以张国荣为例,论述心灵找不到落点的危害,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中的一些语言生动有味,比如:“只因在心灵遭遇大雪时,没能为自己清理出一棵‘树,茫然一片,于是生命突然失明。”由“眼睛失明”顺着拟出“生命失明”,可谓神来之笔,灵气勃发。

可惜作者没有以一气呵成的气势继续下去,畅达的河流突然变得蜿蜒生涩起来。

第三段连举了三个反面例子,继续说明心灵找不到落点的可悲结局。但令人吃惊的是其中竟有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有骨气的文人,是在特定背景下为人格尊严而自杀的,怎么能将他和张国荣、三毛等人列在一起作为不可取的反面典型呢?

第四段的前半句无法看懂,不知道为什么冒出这么一句话。

第五段说:“心灵的落点,是一种信念,一种追求,一份执著。”如此诠释心灵的落点,是错误的。因为眼睛在雪域里失明,并不是没有信念,没有追求,不够执著;恰恰相反,是因为信念太坚定,追求太执著!请看原材料的意思:眼睛“不知疲倦地搜索”,“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于是“因过度紧张而导致失明”。

可见眼睛失明不是信念问题、态度问题,而是方法问题。

作者接下来顺着“信念”的思路,从正面列举了李安、霍金、贝多芬等人的事例。看似有力,但因为“信念”的立意是错误的,所以举例就没有了立足的根基。作者在举出李安例子的时候,说“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放弃呢?”可是,“不放弃”,不正是眼睛失明的原因吗?眼睛只是一味地“不知疲倦地搜索”,于是失明了。所以,这确实不是信念问题,而是方法问题。不信再来看看作文题里的原话:“防治雪地里失明的办法是摇落树上的雪,为眼睛找一个落点。”其中的“办法”一词下面应该加着重号。

这样说来,这篇作文反应出的问题很有典型意义,值得我们反思。按照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一旦谈到人生、心灵等话题,马上就会联想到信念、态度等关键词;可这个作文题要写的偏偏不是信念,而是方法。

另外,结尾两段可以合并为一段。合并时把“也许它并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但至少能让生命有所归依,不至于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这些影响话题集中的话删去。

这样说来,本文打55分,偏高了。

猜你喜欢
落点张国荣李安
青梅竹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关注有效落点 优化交往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交往策略
会作诗的宠物
会作诗的宠物
我叫张国荣
心的落点
心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