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时期经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008-05-31 08:25
总裁 2008年12期
关键词:苦难思索升华

王 景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但她却用快乐的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她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阅读她的作品我们会思索到很多东西,从而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升华。

关键词:童心;苦难;升华;追忆;成长;思索

1苦难与升华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在儿童时期便形成了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 而且人的行为会受到这种看法的无形支配,尤其是童年那些最深刻的记忆往往会构成一个人的基本思维类型,特别是对于作家来说,童年记忆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而且会成为他们创作的某种思维定式,成为他们创作中的灵感之源。

细读萧红为童年的小城所作的《呼兰河传》,就可以了解作者是在人世的凄风苦雨中度过的漂泊流浪的一生,可以真切地领悟到那位诗人作家为萧红题的那句诗的意味--“何人绘得萧红像,望断青天一缕霞”。萧红的一生,正如青天尽头那一缕红霞,艳丽而凄美,绝望深处残存着那游丝般的希望,希望又终难逃被绝望吞灭的厄运。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九岁便失掉了母亲,父亲对她也不甚疼爱。长大后拒婚逃离了那个没有温暖的家,沦落为一个流浪女;与萧军结合后,最初是幸福的,但物质生活极端贫乏,双双来到上海后,生活安定了,物质上刚有了保障,萧军却移情别恋了;投入了端木髸良的怀抱后,情感上仍得不到满足,而关键时刻总是推诿的端木更是给萧红的内心带来无边的痛苦;辗转到了香港,既缺乏朋友的关心和照顾,又病魔缠身,形单影只,寂寞荒凉,现实生活对于她不是烦恼就是苦难,历尽坎坷的萧红向往友情,渴望爱情,希求身体健康……

一般来说,一个人失去的东西越多,抗争与补充的欲望就越强烈。也许是童年的不幸注定了萧红一生的困苦, 她为自己的状态深深的遗憾,想重新寻找到那个一去不复存在的童年,甚至想让那个童年复活。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萧红不断地在小说中重返童年时代,“向着这'温暖'的'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而她那些“童年印象”的作品, 诸如 《后花园》、《牛车上》、《小城三月》、《呼兰河传》 等也成了最有光彩、最具审美情趣的作品。萧红的这些以童年视角完成的作品,大都产生于抗日战争年代,由于离家出走,由于东北早已沦陷,“家” 这个概念,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对于萧红都是不存在了,但是,“人类是何等的对着故乡寄注了强烈的想念呵!”当萧红离开家乡开始自己的漂泊岁月时,家乡会不时地浮现在她的眼前:“为什么要失眠呢! 烦躁,呕心,心跳,胆小,并且想要哭泣。我想想,也许就是故乡的思虑罢。 ……我想我们那门前的高草,我想我们那后院里开着的茄子的紫色的小花,黄瓜爬上了架。而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起来了! ”而在她旅居日本的时候,异国踏踏的木屐声,更勾起了浓重的乡情,夜里听着窗外的树声都像家乡田野上抖动着的高粱。可见,随着萧红离家出走步伐的渐行渐远,无法割舍的故园之情却愈来愈浓,她忘不了美丽而贫瘠的家乡,忘不了慈祥又仁爱的老祖父,也忘不了那些善良而愚昧的人们。这些忘不了激发了萧红潜意识中的情感源泉,于是它们就有了一定形式的喷发和宣泄,作为一个身心成熟的作家,注定她不可能恣意冒失地胡乱发泄,于是她的童年记忆于此被召唤,并且得到了升华,从儿童经验的形式出发她创作了一首首优美的“童谣”。

童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一段经历,但一般只是偶尔回忆一下而已,可是,对于文学家来说,童年所经历的一切,则成为他们创作的最基本的心理驱动力,也是其创作最重要的素材来源。童年记忆与童年经验会成为影响他们艺术个性的最重要因素,他们会在作品中不断地复现与追忆那段逝水年华。对于萧红来说,她的童年记忆与童年经验比一般作家要久远些、牢固得多,她对往事对故乡对童年有一种血肉相连的钟情与痴迷;她的爱与憎、喜与悲、幸与不幸、欢乐与忧伤、自由与压抑、憧憬与失落、直至她的生命中的一切,都与童年紧密缠绕在一起。童年生活与童年经验在以后的岁月中,被她不断地回味、咀嚼、复现与追忆,并时时咬噬着她的灵魂,影响且左右着她的情感与人生,甚至参与着、决定着、干扰着她生活与创作中一些重要的选择与变化。可以这样说,没有独特的童年生活、童年记忆与童年体验,萧红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作家。

2追忆与成长

有人评论《呼兰河传》时说到,也许《呼兰河传》整部作品只说了这一句话,这便是一句最平淡无奇的话:“呼

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评论者认为这句话“平而出奇,虚而生实,远而及近,空而纳万物”“是彻底的还原,是至纯之境”,认为它“包含了作品所有的秘密:主题,调子,结构”。“'城与人'是主题。'我与祖父'代表生命流程的两极--'生与死'。'住'显示了作品'恒与变'的意蕴。”踏着作者思绪的足迹去寻觅,便可知作者对城的回忆是由于祖父,忆城是忆祖父,写城是为了写祖父,前两章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仅仅是一个背景,一个布局,为的是让祖父在回忆中可以安安稳稳、实实在在地坐在家中的后园里休憩。名为传城,实为忆祖父,因为那是作者生命中享受到的最真切、最无私、最深挚、最温暖的关爱,忆城、恋城,实是怀恋那段在祖父的庇护下快乐而安闲的生命,离城弃城,原是因为这种爱伴随祖父的逝世而消失。与那句达至纯之境的文字相照应的,是在全书的末尾:“呼兰河这小城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将一张纯挚的回忆之网不落痕迹地一把收回。

萧红的童年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唯一对她注满喜爱的只有她那年迈的祖父了。只有 “从祖父那里, 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 还有温暖和爱”正如书中所说:“我生的时候, 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 我长到四五岁, 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 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 祖父就死了。“一句一个祖父的呼喊,多少年来,她深深地把祖父怀念,让人们不由自主的会走进她童年的生活,去感受她与祖父一起生活的那段幸福、快乐的美好时光。

祖父是一位温和慈爱的老人,善良、睿智、细致入微地照顾着自己天真的小孙女。在她的记忆里:她一生下来,就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她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她。一天到晚,走不动了,祖父就抱着她;走动了,祖父就拉着她。门里门外,寸步不离。祖父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无论她怎样淘气,怎样顽皮,在祖父眼里都是好的。祖父从来没有吵过她、打过她,而总是笑盈盈的。在她眼里祖父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她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在祖父身边,在后花园里,她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还跟着祖父学唐诗,学烧鸭子吃。在祖父烧的时候,她也跟着学,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总而言之,那是你可以想象到的最善良慈爱的祖父,也是形象最光辉的长辈。

祖父对于童年的萧红来说,其意义之大不言而喻,尤为重要的是在后花园里陪她玩耍游戏,给她创造了一个童年的乐园和大游戏场,使她有机会充分地游戏、玩闹,也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培养了她对太自然的热爱和任性、活泼、好动、好幻想、酷爱自由、我行我素等性格特征,开阔了她的视野,陶冶和丰富了她的感情,这一切对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与文学创作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萧红在她的《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即使后来萧红遇到了诸多的不幸与苦难,她都没有放弃生活,放弃希望,她会靠回忆祖父来自救,来捱过生命中最艰难的时光。祖父就是她如青天般寂寞晦暗的生命中唯一的一缕霞光,最明丽最无私的爱。

3收获与思索

读完萧红为追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所作的《呼兰河传》,你会有别样的一种情感浮上心头,仿佛自己的童年又依稀来到了眼前,带你去寻找那已经久违的快乐。《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灵感的小说,读它你会被书中舒展自如、娓娓而谈的故事所吸引,书中小女孩无忧无虑的童年,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及遭遇,从小女孩的眼中看过去,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自然。这部书弥漫着很纯的气息,充满孩子气的阳光,那种细腻的童年感情仿佛就将我们带回了自己飘逝已久的童年,勾起了那平常不太想的一大串童年趣事,就好像一次野外踏青,体验了别样的生活,与自然好好地重新对话了一次。

在孩子眼中,一切坏的东西也不坏,丑的也不丑,可怕的也不可怕,正所谓天真无邪。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由于它的单纯,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小孩子、小动物、小野花、小野草。因为它们的单纯所产生的一种美和吸引力,使人看了,能从种种世俗的约束、造作、虚伪之中解脱出来,回到平易、天然和纯真。

虽然萧红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但在她的作品里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你可以感受到的是满溢的幸福与温馨,这从《呼兰河传》充满童趣的场景里可以感受得到。童年最快乐,通常我们只想到那是由于童年无忧无虑,事实上,童年的快乐更是来自对环境由衷的欣赏和对人间的信心,就像《呼兰河传》里惟妙惟肖的蝴蝶、大倭瓜、露珠、太阳、红霞、火烧云。白居易的诗说:“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实在值得回味: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舒畅,风要起于自然才能感到凉爽。孩子们的天真正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没有恶意,不存戒心,一切都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自然,所有快乐反映在他们心上都是真正的善意,不会有任何阴影,自然而然,这才是人生最可贵的。

现今的生活紧张忙碌,满是竞争和压力,每个人都在感叹人生真是一连串不停的奔波,枯燥而又乏味。其实拥有一颗平易天然的心,生活可以是简单的;多让自己保存几分单纯、天真,快乐也并不难求得。匆忙的生活使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好的、值得欣赏的东西,有时还要被动地做些不想做的事,扮演一些并不喜欢扮演的角色,过一种所不愿过的日子。但是,当我们懂得生活,懂得欣赏,维持孩子般纯洁的心灵,就像那“清早,朝阳带着露珠一起来了”的不老的心,寄情一本书、一支笔、几张纸,或集邮,或摄影、或游山玩水,有痛苦也就可以一笑放开,有失望也可以随它去。用乐观的心情做事,用善良的心肠待人,不自私,不猜忌,光明坦白,真诚自信,勇往直前,以纯真平易的心灵去欣赏这世界可爱的一面,发现社会、大自然和谐的美,使灰黯的心境化为光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永葆平易纯真的光彩来自打磨与学习,即使遭遇委屈、挫折,把学习和不懈努力渗透其中,必会品味到快乐。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葛浩文.萧红评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

[3]@铁峰.萧红的文学之路[M].哈尔滨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王景(1981-),女,安徽大学中文系200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苦难思索升华
回归教材,让探究升华
浅析升华现象成因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历史齿轮上的累累伤痕
从蒙克看向朱耷
翻译
大画微博
疑问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