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功强
一个写纪实作品的朋友对我讲过他的一个采访对象的故事。
那人今年三十挂零,已经是享誉本省的小白象家电贸易公司的总经理。朋友采访他并不是出于他的年轻有为事业有多么辉煌,而是对他奋斗史的第一页饶有兴趣。五年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乡镇化工厂的厂长助理,而今早已成为商界新贵,可谓咸鱼翻身,身价骤增。
大约七年前,他大学毕业。他读的是中南地区最好的财经院校,在校时成绩优异。还是系里的学生会主席。求职的时候,有三家用人单位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其中有两家是省城大公司,一家是家乡的一个乡镇企业。前两家公司提供的底薪和职位都比后者低,那家乡镇化工厂为他提供了厂长助理的职位,而去大公司。他只能做最普通的职员。生长在寒微的农家,他对可观的薪酬和所谓的官帽还是挺在意的,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去那家乡镇化工厂。
上了一段时间的班,他渐渐有了一种上当的感觉。这家化工厂属于私人企业,管理上是传统的家族模式。而且,乡镇主要领导直接插手厂子的事务。所以,在这里,任人唯亲、管理无序、奖惩不公、人际关系庸俗,老板的个人及其裙带利益是企业的终极利益。乡镇领导的意志是企业生存的原动力。他一度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努力去改变现状,可是,他发现自己只能唱独角戏。工厂从上到下都给他白眼儿,很多人暗中使“绊”。他也多次直接向当初求贤若渴的厂长谈起自己的忧虑和建议,厂长倒是笑容可掬满口应承,可是,厂里的景况还是一如既往,没有半点儿好转。
他开始怀疑当初这家企业赴省城招纳人才只是为了作秀,只是为了弄一个名牌大学生装点门面,他更怀疑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可是,有时又想,不管怎么说,厂里毕竟还是兑现了诺言,他拿的薪水是那些留在省城的同学的近两倍,他的名片上还有一个厂长助理的头衔。这样的时候。他想就这样过下去似乎也还不错。
促使他做出新的决定缘于一次出差。那时,他已经在这个化工厂很压抑地待了两年。那次,省里举办一个化工产品展销推介会,他去省城参加。安顿好之后,他打车前往展销大厅。乘上的士走了一段路程,司机发现前面一段路正在翻新施工。司机问他,是走主干道绕一个大圈子。还是就近走一条小巷。为了节省时间。他让司机抄小路。
当的士驶入小巷之后,他才为自己的决定后悔。这里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两边摆满了小摊。行人如织。没有红绿灯。没有交通岗哨,没有交警,没有制度和规章,只有随心所欲见缝插针。也有很多车,但都是人力三轮、电动车、摩托车和大量的自行车。的士司机拼命按喇叭,可是,所有的人和车都充耳不闻无动于衷。那些车子像梭鱼一样在缝隙里穿插迂回,比相对高级的夏利小车更快捷迅速。的士好不容易才往前开不到半米。马上就有车和人从后面绕出来抢了空。司机对他苦笑,没用的,我们只能耐心一寸一寸往前挪动。不要说是我这辆夏利,就是奥迪、凯迪拉克这样的世界级名车到了这里也比不上任何一辆三轮车。因为这样的小道不是汽车的车道。
司机发着牢骚,开着车像蜗牛一般慢慢爬行,他却一下子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辆好车,只有在宽阔笔直的通衢大道上才能一往无前,挤到小巷中,它连一辆破自行车都比不上。所以,是什么车,就走什么道。这多像他自己的职业现状。如果说他是一辆有点儿档次的车,那么,那个小厂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条窄巷,不适合他,却让那些视野及胸襟有限的人如鱼得水,因为他们属于自行车、三轮车一类。他知道自己如果还坚持待在那里,最终要么是像这辆的士一样受这些三轮车、自行车的挤压和羁绊,要么和他们一样。蜕变成一辆破三轮车。想到这里,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去后就递交辞职报告,离开那个乡镇化工厂,重新选择自己的车道!
好不容易走完了小巷。下车的时候。他执意给了司机两倍的的士费。目瞪口呆的司机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给了这位乘客重新规划和改变人生的莫大的动力。那是他给他的一份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