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追新书”是一种病

2008-05-30 10:48乌力斯
新民周刊 2008年24期
关键词:传记新书好书

乌力斯

“美国的书店里经常有100多万种图书在销售,说明常年不断加印。而中国永远是在追新书,很多好书并没有被好好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每年出版图书不下30万种。这么高的年产量,好书却并不多。读者如何越过那些商业排行榜和广告式的书评陷阱,找到真正好品质的图书呢?这也是国内最大的网络书店当当网联合总裁俞渝一直思考的问题。

记者:从2007年至今,当当网卖得做好的是哪些书籍?

俞渝:我个人观察,有这么一些印象:当当销量最大的是小说类,文学类。我们是一个文学功底比較深厚的国家,读小说的人还是很多的。中国读者会读国内和国外的小说,而美国的小说读者大多数读本国人的作品。

另外,现代人关注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表现在健康类图书热卖。这类书的内容很具体,如维生素的补充,亲情关系的维系等等。

商业类书籍和传记也一直卖得很好,近年来本土的和当代的传记开始火了。比如以前我们读的是洛克菲勒的传记,现在会读马云和张瑞敏。

记者:前不久,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首次超过书籍阅读,也就是说上网阅读的人首次超过了买书看的人,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俞渝:首先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我认为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如果不上网的话,可能大家就什么都不读了,那更糟(笑)。

中国古人说“开卷有益”,我认为“开卷有益”这个卷不仅仅是指书本,也可以是网络和手机。网络阅读的普及要快于书籍的阅读,我们应该借这个力量去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的阅读。

记者:你怎么看待专家们批评的网络“轻阅读”现象?

俞渝: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家的阅读时间是挺多的,因为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有大量的资料和讯息,但是这些资料和讯息如果没有更高的知识和智慧去理解的话,那么一个人基本上就是一个“人肉谷歌”,满脑子都是资料,绝对不会有决策力,更谈不上洞察力和前瞻性。

有人告诉我:“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从资料到资讯再到知识,最后才是智慧。”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更多的对生活的觉察,基础理论知识还是很重要的,看书和上网是不一样的,上网时查资料性的东西比较多,而更深入的思考就要靠系统性的阅读和消化了。

记者:如何把一些质量很好、销量不好的图书介绍给读者?

俞渝:传统的中国图书的分销和宣传是很落后的。一本书在美国经常有5-8年的寿命,一本书在中国的平均寿命只有2-3年。美国的书店里经常有100多万种图书在销售,说明常年不断加印。而中国永远是在追新书,很多好书并没有被好好卖。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当当在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读者对一本书的评价很好,这本书就会进入当当的五星榜。

记者:如何避免人为炒作?比如出版社会发动人来写书评。

俞渝:过去的18个月里,我们花很多时间做当当的图书评论,只有买过这本书的人才有资格评论。排行榜的汇集必须依据真实销量,即使有钱去买这个榜也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有办法识别,可以将其剔除掉。

记者:你认为很多好书没有被人发现,能举个例子吗?

俞渝:《不一样的卡梅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一开始没有人知道,此后通过读者的评论等就把这本书“顶”上去了,现在已经卖到了十几万套。出版社说我们是让“好书有好报,好书不寂寞”。现在,媒体在这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很好显现。

猜你喜欢
传记新书好书
好书分享会
推荐一本好书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新书速递
新书讯
好书共享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好书推荐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