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是中国版的“罗斯福新政”?等

2008-05-30 11:15
新民周刊 2008年50期
关键词:小天使罗斯福新政

4亿是中国版的“罗斯福新政”?

中国政府此番大规模投资应该像“罗斯福新政”一样,重点投向能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项目和工程,以及公共品。

国务院宣布的4万亿投资方案及相关措施,被一些舆论解读为70多年前“罗斯福新政”的“中国版”。邓聿文近期为FT中文网撰文,梳理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成就。认为新政内容中三点最值得重视:一是稳定了农民收入。二是举办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救济和就业机会。三是通过一系列旨在保护劳工权利的立法,建立了社会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制度。

文章总结说,“罗斯福新政”能够取得成功,在于它有效缓解了社会的收入差距矛盾,又指出,今日中国的经济问题也是由于在收入分配中长期采取向政府和资本倾斜的政策,普罗大众特别是占人口主体的农民收入长期落后于社会平均水平,致使内需启而不动,造成经济增长不得不依赖投资和出口。另外,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也加大了人们的支出,从而减少了消费。

文章说,中国政府此番大规模投资应该像“罗斯福新政”一样,重点投向能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的项目和工程,以及公共品。因为就业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就业稳定了人们才敢消费。政府公共服务更完善才能减轻人们的开支,这实际上也等于提高了人们的收入。但可惜的是,4万亿大多投向了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但解决就业有限的项目。地方政府出台的投资中,民生工程尤其是农村项目更是鲜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的投入与铁路、公路、机场和城乡电网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成比例。因此4万亿很可能仅是一次简单的投资扩张,无法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繁荣打造一个扎实的需求基础。

呼吁今日的改革家

改革30年,涌现出了万里、任仲夷、王郁昭、袁庚等等诸多从中央到地方的改革家,当然改革家群体中的灵魂人物就是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小岗村的横空出世并对改革产生那么大的影响,除了小岗村村民集体之外,还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一个是时任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在大包干诞生后,经历了一段党内外质疑和批判不绝的关键时期,万里和王郁昭没有轻言放弃,而是想尽办法顶住重重压力,坚定地支持农民的首创精神。《南方日报》近日载周虎城文章说,正是由于这种坚持,大包干才得以进入最高层视野,最终成为改革的发动机。在那个草创时代,对于新生事物抱有什么样的看法,在有认同感之后敢不敢扛住压力、能不能扛住压力,都是检验改革者能否切实推动改革的必要因素。

文章呼吁今日的改革家。有人说,这个时代既是改革取得共识的时代,便无所谓产生改革家的土壤了。这种看法貌似很有道理,可仔细一分析:我们的改革真的完全成功了吗?我们的改革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吗?反问起来,不难发现改革仍然面临着诸多掣肘,改革的深水区并不是那么好趟的。人人生怕因为改革而丧失升官发财的希望,生怕搞改革会被整肃,那改革又靠谁来推动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这个社会具有继续改革的氛围,具有保护改革的舆论,才能够不断为这个时代奉献各种改革家,也才能够撬动改革的杠杆,推动改革事业向纵深前进。

谁在大学里鼓励告密

熊培云 媒体人

湖北大学数计学院2007级某班近日出台了一个“小天使计划”,实行“盯人”战术,每名学生都会有一名“神秘同学”在暗中盯梢他的一言一行。据说如此一来,迟到的同学没有了,提前到教室自习的人大大增加了。我无意批评湖北大学的这个班实施“小天使计划”的初衷,其实世界上许多本质为坏的东西,最初总是以善的面目出现的。更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虽然身在其中,却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刘洪波 专栏作家

这种把相互盯梢变成生活内容的做法,不要说发生在大学,就是发生在一所幼儿园,都会令人恶心,虽然幼儿园的孩子更加方便于称为“小天使”。相互盯梢,相互控制,相互恐惧,相互提防,是没有疑义的邪恶,并不因为改称为“暗暗关注”就变得圣洁。相互防范,不是天使要做的,这是撒旦的拿手好戏。每个人都去做一点恶,同时每个人都去受一点害,这样的平等可能削减人的负疚感和受害感,但就人格发展的方向而言,是走向施虐受虐关系。

李辉 时评作者

天才的控制者尤老师把整个班级变成了一个监狱,尤老师本人是唯一的狱卒。每个学生既都是秘密警察,又都是被监视的对象,如此交织而成的隐形的监视与告密的网络,使得尤老师像一只蜘蛛,蹲坐在蛛网的中央,踌躇满志于自己设计的完美,且带着“虐待狂”的心理欣赏着猎物在蛛网上从挣扎到最后终于变得驯服的过程。而她的学生竟然已经驯服和纯洁得像“天使”一样了,没有挣扎,也没发出任何抗议的声音。

猜你喜欢
小天使罗斯福新政
《小天使报》的自我介绍
我是爱心小天使
“新政”爆款第一车?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我发现一群可爱的“小天使”
新政
关于新政的思考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