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班,犹豫了一下。报上说了,9月22日为无车日,既是号召理应响应;但限行区域在四川路一带,与上班路线又“不搭界”。周一,历来是每周最拥挤的,中途周转换车,到单位肯定迟了。还是开车吧。卢浦大桥依旧来往车流如织,我从浦东开往浦西的车速标志,徘徊在个位数上。到报社停车,一看熟悉的车“们”都在,熙熙攘攘的,心中便有“又不是我一个人开车”的侥幸心理。本来,图个方便,也为避风避雨,买辆实用的车,结果是花钱买麻烦。模仿哈姆雷特的话说:这车,开还是不开,是个问题。
打开电脑,得知奥运、残奥之后,北京轿车单双隔日行驶的规定结束,爷们姐们的车又上路了。电脑上的照片,五彩缤纷的小轿车,又将马路堵了个严严实实。上个月,我编辑一份读者来信,说北京小车单双日隔日行驶的规定,是否在奥运后会持续执行下去?奔着空气的清新和道路的通畅,当然愿意继续实行;但是,目前的公交运营还不能满足市民及时、快捷的出行要求。理想愿望和实际状况,做起来,两难。
媒体多有争论。正方(暂设“正反”,请勿深究)专家说:城市交通以公交为主,公交为先;反方专家说:国家造车卖车,我买我开,管得着么?我了解到,美国新车和二手车的销售比例,是一比二,人家老换老开新车;他们地盘大,车多也不挤。到香港地区,人多路窄,但车速不低,那是人家多年严格管理获得的良性局面。
东北有句俗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刚刚开上小车的我们,是要老老实实摸索一些规律,扎扎实实想出一些“招”来,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