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奥运

2008-05-30 21:01朱学东
南风窗 2008年16期
关键词:盛会定势世人

朱学东

在经历了泛政治化的不断喧嚣、纠结与冲突之后,北京奥运会的真正主角终于开始登场了。

奥运会不仅是全世界体育运动员的盛会,更是全体青年的盛会。与过往参加奥运会及其他国际盛会不一样的是,2008对于中国而言,站在聚光灯下的,已不仅仅是渴望锦标的运动员,更包括了各界中国青年,从北京奥运工程的建设者,到北京奥运会的工作^员和志愿者,甚至还有普通中国青年。

他们中绝大多数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和平发展环境中,受过或者正在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比前人更为开阔的视野,是青年中的精英。在本届奥运会期间,他们将要呈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他们健康的体质、真诚的微笑、体贴的服务和较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同时,他们也在呈现自身的成长,以及他们所象征的这个国家的现在和未来。事实上,无论在此前的奥运火炬传递,还是在汶川大地震的救助中,他们已经把自己和中国的一面呈现在世人之前了。

一次经历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把什么样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呈现给世人,其实只是一个方面,甚至可能只是一种工作要求。通过参与,使自身得到进一步的成长,才是核心价值所在。顾拜旦告诉我们,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精神形态对奋斗、和谐的狂热崇拜,即表现为对自我超越和自我节制的追求”。本届奥运会,更大规模的中国青年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帮助双方理解、尊重并分享各自的文化和经验,即便时间短暂,对于中国青年超越自我,一定程度上为以往被灌输的观念纠偏,确立相对完整的人格和国际观,也有相当助益。承载国家未来的,毕竟是青年。

然而,当聚光灯照射着这些青年精英的时候,另一部分生活在灯影背后的青年,此时此刻,或许正在为生存而挣扎努力,没有机会参与盛会。他们同样是真实的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严重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最终影响着这个社会的精神和品质。因此,这一部分青年命运的变化,不仅关乎他们自己,也关乎精英阶层,关乎整个社会。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运精神——以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了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某种意义上说,如何让那些灯影背后的青年也能不受歧视地、公平地分享奥运精神和这个社会的成长,是有机会参与奥运的青年精英们和这个国家的使命。

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过去举国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即大事结束,过去相关的要求和措施也随之束之高阁,不管是否有价值推广。这种即兴的应激性反应,浪费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使社会错失了许多改善的良机。现在,人们普遍的期待是,奥运之后,留给中国的不能仅仅是可炫耀的建筑物等物质层面的财富和对盛会的美好回忆,人们更期待的是,通过参与奥运,在塑造人健康的精神世界和现代社会的制度层面,都会发生新的变化。

因此,北京奥运会注定不能仅仅只是青年精英以及国力与文化的一个秀场。盛会之后,至为重要的是,跳出思维定势的窠臼,国家能够把办好奥运的专注劲头、青年精英能够把在奥运会上表现出来的美好一面,以及非歧视、互相理解、和平、友谊、团结和公平的奥运精神,留存下来,推而广之,扩展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根发芽,真正造福国人。让今天那些仍无缘分享奥运和体育快乐的人,在若干年以后,他们和他们的后代,也能够分享奥运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刺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对于国人而言,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利,让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的青年人和其他人,而不仅仅是精英和财富权力阶层,能自由平等地在同一蓝天下,有机会梦想,有机会参与,并能真正分享中国的进步和成长,这是现实生活中实现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最为迫切的要求。

唯有心智健全的青年才能创造未来。

猜你喜欢
盛会定势世人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念奴娇·脱贫振兴庆盛会
无私无畏世人尊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美好的盛会韦小洁词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世人谓我念长安
世人谓我恋长安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