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国民读本》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本书开篇“致读者”中,第一句就写道:“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人们谈论最多的事情,往往是最不熟悉的事情。”金融也许就是这样。
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遍布城镇的大街小巷,存款取款、住房按揭、投资股票、购买保险、刷卡消费,甚至交水、电、燃气、电话费等,看起来,我们对金融再熟悉不过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您也可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银行卡里的存款不翼而飞、参与所谓的“高息”集资而血本无归、股市暴跌使资金顷刻化为乌有、恶性通货膨胀让富者更富而穷者更穷,甚至,阿根廷曾经爆发的金融危机使政府也被迫下台!金融,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它陌生甚至无情的一面。
周小川行长在“致读者”中,提出了很多读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如金融的奥妙在哪里?它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和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参与金融活动时,特别是在使用金融机构不断推出的新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如何既能充分享有它提供的便利和实惠,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它可能造成的风险甚至损失?所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成员应该了解的,也正是《金融知识国民读本》要告诉您的。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承担着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和向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职责。这些职责都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多年来,央行在认真履行职责的同时,重视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出版物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金融信息、学习金融知识提供便利,以期为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全民金融素质尽一份力量。本书就是央行推出的一本大众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性读物。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金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货币、银行的产生说起,介绍有关货币、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方面的概念、功能、原理,以及产品种类、服务项目等常识。二是各种金融服务与产品的操作性知识和相关风险提示。介绍人们在使用金融产品、接受金融服务,以及与各类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规定,规则,操作方法与技巧,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等实务。三是中央银行的有关知识。介绍中央银行的功能、职责、作用,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知识。在表现风格上,本书运用简洁、通俗、生动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案例等,来解释专业的金融术语、概念以及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经济金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金融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金融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金融产品与服务最广大的消费者,也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周小川号召大家都来学习金融知识、关注金融事业、支持金融工作,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健康发展就有了可靠保证。最后他希望:“通过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您在轻松的阅读中,从新的角度认识金融、理解金融,并学会运用金融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服务。”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下卷)》
作者:吴晓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与上卷相比,《激荡三十年》的下卷因距离当下更近,很多人物也依然活跃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从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更大共鸣。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作者吴晓波此前曾宣称:历史学家都是“远视眼”,因为历史题材都是距离年代越久远也越能看清,越近则越难看明白,但在激荡三十年的下卷中,吴晓波向我们展示了他突出的语言艺术及睿智的观察。在下卷中,他依然站在民间的角度,记述了从1993年开始到2008年间,中国企业经历波折、成长,起伏与崛起的历程,与上卷相比,下卷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上面始终包容了国有企业、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三种力量的纵横交错,相互竞争和此消彼长的表演,这让读者很容易宏观式地观瞻中国经济走来的历程,而其中细致记述的企业家则赋予此书生动的灵性:禹作敏、楮时健、仰融、孙大午……这些尘埃落定的历史人物在下卷中演出了一场悲壮的史歌;而张瑞敏、柳传志、王石、倪润峰等现在依然屹立于世的企业家则贯穿了企业史前进的全部过程,他们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跃然纸上的血肉与情感—吴晓波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野蛮生长》
作者:冯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冯仑以“地产界的思想家”著称。《野蛮生长》是他纵横生意江湖20年来,第一次系统梳理后所出的书。冯仑在书中深刻剖析了民营企业这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他认为,民营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原罪问题、政商关系、企业公民责任以及一系列的组织内部管理等等问题,简单说来实际上是追求金钱的欲望和社会伦理及政策法规的冲突问题。冯仑用时下的热门电影《色·戒》做比喻,在这二十多年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欲望这个“色”,而仅仅只有伦理道德和规范这个“戒”,我们的经济就不可能有任何活力;反之,如果只有追逐财富和金钱的欲望,而没有社会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规范来加以约束,金钱的欲望也会成为社会的一大灾难。所以这二十多年的民营企业发展史,实际上也充满了欲望和体制、欲望和伦理、欲望和法律规范的冲突与调适。欲望本身在冲破旧的规范的同时必然会创造一个新的规范,而新的规范又要保证和约束追逐金钱的行为,使欲望能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民营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逻辑。
关于“原罪”、关于合伙人制度、关于民营企业的管理逻辑以及生死存亡,冯仑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外界评价此书是一个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民营企业家从内到外,对整个民营经济与生意江湖之发展历程、内在逻辑的观察、思考和解剖。而冯仑自己却说:这是一部男人写给男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