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高走下的中国商业银行

2008-05-26 10:29
资本市场 2008年5期
关键词:资金来源准备金准备金率

杜 悠

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3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的历史高点。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利润水平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管理、防范风险?

对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界反映不一。有人认为由于存款准备金上调后,商业银行的贷存比更容易达到监管线,增加了资金来源的约束力,进而降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有人认为,存款准备金上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大,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

乐观看待存款准备金率上调

从货币市场的资金价格走势来看,市场的流动性宽松依旧。相对于外汇储备增量所对应的货币投放和大量央票到期所释放的资金来说,2000亿元的资金冻结并未给市场带来冲击。银行间市场中的资金价格稳步走低,没有任何反弹的迹象。这主要源于市场上资金来源比较稳定及近期国内股市震荡调整,从而冲淡资金需求这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所带来的货币投放仍保持较大规模,4月份也有大量到期央票和回购将释放资金,其所对应的大量基础货币投放是市场资金池的重要“注水管”。与此同时,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历来一季度银行资金头寸较为充裕、市场资金面较为宽松,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而且此时公开市场的到期央票规模也很大,即使回笼力度同时增加,还是会产生向市场投放大量资金的客观效果。据统计,3月份仅央票的到期量就高达5660亿元,成为仅次于1月份5960亿元的单月次高。

另一方面,在“注水管”为市场注入大量资金的同时,2007年曾经造成货币市场资金短暂紧张、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创新高的新股申购在近期也很冷清,春节之后,大盘股仅有中国铁建发行,这也加强了资金池的蓄水功效。近期国内股市的震荡加剧了资金的套利风险,也让机构投资者降低了在货币市场融资的需求。

但是仅从流动性的宽松与否来判断商业银行利润水平的高低,也是不全面的。首先,一般来说,银行会从较低的资金运用项目开始调节,以降低损失。目前不少银行都减少同业拆借的资金运用占比补充准备金,但这种调拨对银行业绩的影响还是非常微小的。比如,中信银行紧缩25-30亿资金规模,利润减少6000万元,但对于全年盈利超过80亿的利润水平来说,影响甚微。

其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后使得商业银行放贷更加理性,可用资金的减少影响贷款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银行在贷款议价方面的能力显著增加,银行可以减少贷款利率下浮的比例,增加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从而在央行严格控制贷款规模,今年各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没有明显扩大的情况下,增加贷款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贷款收益,进而可以提高银行整体的利润水平。

第三,由于流动性进一步收紧的预期不断被加强,从长期来看可以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增加对优质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加大对环保不达标企业的退出力度,从而可以优化贷款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高中间收入的占比,从而提高银行整体的盈利水平。面对不断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将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将更加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

累积效应不可掉以轻心

尽管历史新高的存款准备金对目前银行体系的资金不会产生过大的冲击,但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累积效果,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值得关注。

200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07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3.5%,比上年末低1.3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仅为2%,股份制商业银行为3.7%。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正在改变,这也反映了2007年央行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累积效应。同时,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新冻结资金2000亿元,实体经济面资金相对较紧,特别是贷存比较高的中小银行将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面临挑战。事实上,随着去年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上调,一些中小银行已经感受到流动性紧缩带来的压力。

总体上来说,大银行存贷比相对较低,目前仍是拆借市场上的净拆出方,流动性相对宽松,所受影响相对小一些,而中小银行流动性则相对更紧。

积极应对 释放压力

在美国次贷危机余波未平,今年国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不断调高给其带来的压力呢?

首先,要积极扩大资金来源,从对公、零售、同业几个方面扩大资金来源。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成功上市,网点众多的大型商业银行正成为第三方存管资金等各类资金的汇聚地,市场流动性正在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在各个方面扩大自身的资金来源。

其次,要控制好资金投放的进度和规模,做好资产的运用和期限管理。商业银行控制好资产的发放进度、规模,留有适当的余地,并进行合理配置特别重要,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支付风险。美国危机中金融机构一夜之间由流动性过剩变为流动性吃紧是最为深刻的教训。同时应密切关注自身流动性特点和市场变化,既要考虑银行自身的经营情况,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改善流动性管理,也要分析客户在流动性上可能面临的压力,以此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范各类风险。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供职于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编辑:许倩xu.qian.1982@gmail.com

猜你喜欢
资金来源准备金准备金率
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中美风险投资机构管理资金问题的比较分析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基于獵opula函数的随机性准备金进展法
保险企业计提准备金涉税处理
中外高等教育经费来源途径对比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