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的重任:吹响时代号角 奏响社会强音

2008-05-19 04:20倪赛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我院时代

倪赛力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面对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作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最高学府——中国音乐学院,必须结合实际,立足长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十七大要求a上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和落实学院“十一五”规划,借十七大东风,把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推上新台阶。

一、深刻领会十七大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精髓和伟大意

义,明确音乐艺术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

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构想和要求,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取得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任务。

经济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基础,社会进步是文化兴盛的条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文化的兴盛和繁荣。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这在客观上对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出了必然要求。

音乐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任务的高等音乐学府,我院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更快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事业中,必须更加自觉感悟文化繁荣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新贡献。广大师生员工要理解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增强传承祖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兴起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以实际行动投入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去。

二、创作更多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为激励人、鼓舞人、感染人励志拼搏,为奋发向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音乐是最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激发人的热情、鼓舞人的士气,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独特表现力和魅力,有着别的艺术种类所没有的特殊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代都产生过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心声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她透射了时代的身影,汇聚了那个时代的风云雷电,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比如,改革开放30年来,产生了几个具有明显时代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如《春天的故事》,歌曲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全国人民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积极改革,对外开放,犹如春天一样,给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祖国的春天来了;《走进新时代》歌唱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人民走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新时代;《江山》歌唱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统揽全局,高瞻远瞩,求真实务,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和时代风貌。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唱响了不同时代、不同阶段社会的最强音。这些作品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中,起到了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创造美好生活的昂扬士气的巨大作用,令人精神振奋,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美和喜爱。

如今,在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的新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描绘了一幅美好前景,正带领全国人民满怀豪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新的伟大征程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主题,更是时代的最强音。作为音乐专门院校和专业音乐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敏锐性,较强的洞察力,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脉搏,与党同呼吸共命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敏锐的视角发现生动的万象,用艺术家的灵感创作时代的精品,为时代吹响号角,为社会奏响强音。特别是广大民族音乐创作工作者,要带头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时代气息,激发聪明灵感,创作出真切反映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产生

出新时期群众欢迎和喜爱的精神食粮。

三、积极组织和参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艺术实践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培育文明社会新风尚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品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群众的心里所盼。对于我们音乐艺术院校来说,更是一个艺术实践和发挥自身作用的良好平台和大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师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和群众需求,选准切入点,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艺术实践和演出活动,让群众在观赏中受熏陶、受启发、受感染。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作贡献,而且也让师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和锻炼,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音乐对社会风气的作用和积极影响,古人有过很好的描述。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对音乐与社会生活、社会风尚之间关系的最精辟概括。在现代社会,我们借用音乐艺术手段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也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院积极组织师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以各种形式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并且与许多地方政府、社区、单位建立了长久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合作关系。如到甘肃定西市、四川绵阳市、重庆巴中及北京密云县、平谷区、门头沟区、延庆县等地,先后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慰问演出活动;到敬老院、监狱、劳改局等单位开展送爱心、送温暖联欢活动;与亚运村街道、安翔里社区、丝竹园小区、奥运村社区等联合开展庆“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一二·九”运动、元旦联欢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把学院的特色优势与社会文化生活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了音乐文化艺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营造了和谐、向上、健康、美好、安定祥和的环境氛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院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多种音乐艺术形式,广泛深入地方和基层,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音乐文化艺术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我们要利用各种音乐创作手段和宣传手段,把富有时代性、进步性的生活素材加工整理,融汇到活动中去,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现实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在培育文明社会新风尚中,奏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华美乐章。

四、立足基层,服务大众,加大普及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从事基层音乐艺术工作的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

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瑰宝,是千百年来历经磨炼而凝结出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学院的责任,也是广大音乐艺术工作者的责任。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从事基层音乐艺术工作的骨干分子和积极分子人数必然与时俱增。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推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发挥音乐文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方面更大更好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培养一大批音乐艺术工作者和热心于音乐文化事业的积极分子。

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我院在未来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规格、层次方面,要主动适应未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需要,调整工作思路,开阔办学途径,让更多的人走进音乐殿堂,让更多受过专门音乐艺术训练的人成为基层音乐工作的骨干和积极分子,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走进社区,这既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我院办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院办学的使命所在。

近年来,我院在培养高精尖优秀人才的同时,已经加大了普及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健全了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中等音乐艺术教育、培训、进修等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人才观,正在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继续加大培养优秀普及型音乐人才力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使我院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音乐的殿堂”、“民族音乐家的摇篮”,成为“走向世界”的民族音乐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五、加强对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让民族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提升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同时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就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最鲜明的中国音乐学院,要抓住当前国际社会研究东方文化、了解中华文明兴趣不断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强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向国外输出,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渠道,扩大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

近年来,在音乐文化输出方面我们已经有过一些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好效果。例如,宋祖英在悉尼、维也纳、美国肯尼迪的个人演唱会,谭晶在维也纳的个人音乐会,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2007年2月在欧洲、非洲的巡演等,充分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外国观众惊叹不已,拍手称奇。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向世界进军的征途中必将大有作为,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我院2007年10月,启动了与奥地利最著名的三所国立音乐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奥联合音乐大学”筹备工作,这标志着我院已经在办学上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输出上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7年12月12日,“2007'中国演出‘走出去高峰论坛”在文化部举行。论坛透露,2008年政府将设立中国演出“走出去”专项资金与文化基金,扶持优秀的文化企业与文化创作者,让更多的表演艺术精品走出国门,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为我院在今后的发展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又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和平台,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参与并做好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文化输出工作。

总之,我们要借十七大东风,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声中,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不断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实现温家宝总理对我院提出的“民族音乐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我院时代
我院2例红细胞冷凝集现象的案例分析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PDCA循环管理法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