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钦其人: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管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有人说:“刘可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典范。”《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中辑录的正是她成长的一串串脚印,脚印间留下了一段段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让人看出其人的温暖与智慧。
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
姚文俊是刘可钦在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的老校长,从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到普通的小学教师再到名闻全国的名校长,他见证了刘可钦的一路成长。
在对刘可钦专业成长的分析中,姚文俊指出了重要的一点:有人乐为她搭台引路。
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到参与《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从参与国家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项目研究到进入首届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究班学习,从离开安阳调入郑州再到调入北京。在她人生、工作的每一个转折点,都有很多人关心她、指导她、帮助她。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乐于为她搭台引路呢?
1998年,刘可钦被评为中国十杰教师,载誉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学校,把证书、奖牌送给学生们,说:“这不属于我个人,这属于我们大家。”还把未拆封的一万元奖金交给学校,对姚校长说:“把这笔钱作为奖励优秀教师的第一笔资金吧。”
正如姚文俊所说:“她生活得高雅纯洁。” 这就是刘可钦!
世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我们常常名之以机遇,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常常忽略机遇背后的东西罢了。
有认识更要有智慧
我们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出现多种算法,你会怎么做?是让学生保持自己的算法,还是引导学生把握某一种算法?
现实中,很多教师会对学生说:“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这样,似乎也完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主体教育的行为体现。
但刘可钦的做法却与此略有不同,她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孩子们常常把独特的、或是自己的方法视为最喜欢的方法,如果老师说“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么孩子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或调整,进而影响算法多样化的教育价值。所以,刘可钦要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代替选择“最喜欢的”,以便调适好“学生的个体特殊性”与“数学活动的规范性”的关系。
从理论认知的角度来说,很多教师都认识了主体教育,并试图在自己的实践中贯彻主体教育,但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
从思想到实践之间,永远存在着各种各样未知的东西,因此,对于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说,除了要从认知的层面了解把握之外,更要有实践的智慧。刘可钦给我们讲述的正是其自身的实践智慧。□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