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

2008-05-16 09:44王光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缺憾生命精神

王光辉

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从而成为诗意的存在。

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知识与技能层面

1.丰富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结构

在任何时代,传授知识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更必须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种知识,尽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整合交叉学科,开发教育资源

学科交叉的趋势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体现得非常突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应该将有联系的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实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首先应该打破文科、理科壁垒,理科教师要懂得一些人文科学知识,文科教师也应该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二者融合;其次应该根据生活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影像资源、网络资源等有效资源,并把它们引入教育教学。

3.提高对话、交往、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关系,教师必须讲究对话和交往的艺术,提高对话和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之一,而要真正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研究,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精神与意志层面

1.爱与宽容

教师爱学生,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触及着教师的心,引起教师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关怀备至地去呵护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用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用微笑点燃学生的兴趣、理想、智慧和人格,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任务的。此外,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转换,学生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并会涉及不同领域、学科,这些都需要教师之间加强合作,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提倡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因此,师生关系成为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保持一种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创新精神

要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储备需要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从外部来讲,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创新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指标,并对教师创新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宣传推广;从内部来讲,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4.个性精神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这一个”。 当然,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共性为前提,任何个性的张扬,都不能和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规律。成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这一个”绝不能排斥合作精神,相反,“这一个”与群体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彰显个性精神,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

5.反思精神

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换一种角度思考,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

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要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你精神生长的支点;要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6.未来精神

随着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不仅要传授知识,引领精神,更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设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应该记住: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想十年;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

三、生命与存在层面

1.生命意识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2.理想与激情

理想和精神作为指导人的现实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非常强大的内趋力。欠缺了理想和精神的人绝不会成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地追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对教育永远心怀虔诚并勇敢地践行我们的虔诚?我们是不是不懈地追寻真理并让真理烛照我们的生命?我们是不是向往更好并不断追求教育细节的完美? 我们是不是有明确的学校观、教师观、教育观、学习观并用它们主宰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的理想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我们的精神一定会更加绚烂丰富。

3.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肖川在《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一文中提出,教育学应该是人文学,人文学的任务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是“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这个任务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任务,这种精神也正是教师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4.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的根本。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生命需要的最高层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在最高层次上的实现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佳结合。

教师应该把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养成健康、高尚的教育情感,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激发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谋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赢。□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新店镇郑沟学校)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缺憾生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渡江第一船”的光荣与缺憾